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本草綱目 [電子書]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鱧腸
【釋名】蓮子草、早蓮草、墨煙草、墨頭草、墨菜,猢猻、豬牙草
【氣味】(草)甘、酸、平、無毒。
【主治】1、烏須固齒。用鱧腸草連根一斤,酒洗淨,灑鹽四天淹三天,連汁放入油鍋中炒存性,研為末。每天取末搽牙,連口水吞下。又方;鱧腸取汁,用鹽煉幹,研末搽牙,又方;鱧腸草一兩半,麻姑餅三兩,升麻、青鹽各三兩半,訶子(連核)二十個,皂角三個,晚蠶沙二兩,共研為末,加薄醋、麵糊和成丸子,如彈子大。曬乾,裝泥瓶中,火煨令煙出存性,取出研為末,每日搽牙。此方名“旱蓮散”。
2、偏正頭痛。用鱧腸草汁滴鼻中。
3、瘧疾。用鱧腸劃捶爛,放在手上切脈處,藥上壓一個錢,幣,用布包好。過一段時間,藥下皮膚起小泡,瘧即止。這也一種灸法。稱為“天灸”。
4、尿血。用鱧腸草、車前草,等分研細,取汁。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5、大便下血。用鱧腸草,瓦上焙乾,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6、痔漏瘡發,用鱧腸草一反連根須洗淨,搗成泥,以滾酒一杯沖入,飲汁,取渣敷患處。病得者三服即安。
7、疔瘡惡腫。將鱧腸草陰乾,露一夜後收存。用時嚼一葉貼患處,邊緣用消毒膏護住。
8、風牙疼痛。用鱧腸草加一點鹽在手心中,碎擦牙,痛即止。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2:59 | 顯示全部樓層
連翹
【釋名】異翹、旱蓮子、蘭華、三廉,根名連軺、竹根、黃花條、落翹。
【集解】為木犀科植物連翹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的乾燥果實。秋季果實初熟尚帶綠色時採收,除去雜質,蒸熟,曬乾,習稱“青翹”;果實熟透時採收,曬乾,除去雜質,習稱“老翹”。
【產地】主產於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甘肅、河北、山東、湖北等省亦產。多為栽培。
【植物形態】本品呈長卵形至卵形,稍扁,長1.5~2.5cm,直徑0.5~1.3cm。表面有不規則的縱皺紋及多數凸起的小斑點,兩面各有1條明顯的縱溝。頂端銳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脫落。“青翹”多不開裂,表面綠褐色,凸起的灰白色小斑點較少;質硬;種子多數,黃綠色,細長,一側有翅。“老翹”自頂端開裂或裂成兩瓣,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內表面多為淺黃棕色,平滑,具一縱隔;質脆;種子棕色,多已脫落。氣微香,味苦。
【氣味】(莖、葉)苦、平、無毒。(翹根)甘、寒、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於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發明】連翹的主要功用是清熱解毒,稱為瘡家的良藥。
【附方】 1、瘰鬁結核,用連翹、脂訂等分為末,隨時吞服。
2、痔瘡腫痛。用連翹煎湯熏洗,後以綠礬加麝香少許敷貼。
3、癰疸腫毒。用連翹草及根各一升,加水一鬥六升,煮成三升服。出汗為見效。
【主要成分】含連翹酚(Forsythol)、齊墩果酸、6,7-二甲氧基香豆精、甾醇化合物、黃酮醇甙及皂甙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蒴翟
【釋名】朔吊、接骨草。
【氣味】 酸、溫、有毒。
【主治】1、手中偏風,取蒴翟葉,用火烤熱,厚鋪床上,趁熱睡臥。葉冷則換。冬月取根搗碎,熬熱後用。
2、風濕冷痹。治方同上。
3、寒濕腰痛。治方同上。
4、腳氣脛腫內痛。用蒴翟根研碎,加酒醋一起蒸熟。封裹腫痛處,一二日即消。
5、渾身水腫,坐臥不得,用蒴翟根,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服,鑒別有吐瀉。
6、頭風旋暈。用蒴翟、獨活、白石膏各一兩,少枳實七錢半。每取三錢,加酒一碗,煎至六成服下。
7、產後惡露不盡。用蒴翟二十兩,銼細,加水一半鬥,煮成三升,分三次服。
8、瘧疾不止。用蒴翟一把,火炙到紅,以不濃煎一碗,發病前服下。
9、腹內突然出現硬塊,極痛。用蒴翟根一小束,洗淨切細,泡在酒二升中三晚,每溫服五合至一升,一天服三次。
10、鱉瘕堅硬(腫起如盆,不能星臥)。用蒴翟根白皮一把,搗成汁,和水服。
11、風疹。用蒴翟葉搗爛敷搽。
12、丹毒。用蒴翟葉搗爛敷搽。
13、癰腫。用蒴翟燒灰、石灰,各淋取汁,然後合在一起,濃煎成膏,敷患處。能蝕掉惡肉,亦去痣瘢。膏製成後的有效期只有十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名】無
【氣味】 (蓼藍實)苦、寒、無毒。
(蓼藍葉汁)苦、甘、寒、無毒。
(吳藍)苦、甘、冷、無毒。
【主治】1、小兒赤痢。搗藍汁二升,分四次服。
2、驚癇發熱。用幹藍、凝水石,等分為末,加水調勻敷頭上。
3、咳嗽氣沖(喉裏呼吸有聲,唾很粘)。用藍葉泡水,搗爛取汁一升,空心服下。過一會,用杏仁研成汁煮米粥。一、二日後再照上法服藥、吃粥,待痰吐盡,病即愈。
4、腹中鱉瘕,用藍葉一升搗爛,加水三升絞汁。每服一升,一天服二次。
5、服藥過量,中毒煩悶。用藍葉搗汁服。
6、唇邊生瘡,年久不愈。用藍葉一斤搗汁洗鋼筋次,有效。
7、天泡熱瘡。用藍葉搗敷。
8、瘡疹疼痛。用板藍根一兩、甘草一分,共研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取雄雞冠血三、兩點,同溫酒少許調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藍澱
【釋名】靛
【氣味】辛、苦、寒、無毒。
【主治】1、肺熱咯血。用青黛一兩、杏仁(以牡蠣粉炒過)一兩,一起研勻,加黃蠟化和做成三址個餅子,稱為“青餅子”。每服餅,以幹柿半個夾定,外用濕紙裹好,煨香嚼吃,米粥磅下。一天吃三次。
2、小兒疳痢。隨不睡年齡大小。取適量青黛以水研勻服下,有效《宮氣方》說:“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煩熱毛焦鼻口燥,皮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黃鼻孔赤,穀道開張不可看,引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之安。”
3、爛眼,用青黛、黃連泡水洗。
4、瘰鬁未穿。用青黛、馬齒莧同搗爛,每日敷患處。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青黛
【類別】 其他類
【英文名】 Natural Indigo
【釋名】 靛、靛花、靛沫、藍靛、青蛤粉
【來源】 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Brem的葉經加工制得的粉末或團塊。
【採制】 夏、秋季採收莖葉,置木桶或缸內,水浸2~3晝夜,至葉自枝條脫落時撈出枝條,加入適量石灰充分攪拌,至浸液由烏綠色轉變為深紫紅色時,撈出液面產生的藍色泡沫,曬乾。
【性味】 為極細粉末,灰藍色或深藍色,質輕易飛揚,粘手粘紙,投水中浮於水面,也有呈多孔性小塊。有特殊草腥氣,味微酸。性寒,味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
莖常成對分枝,細嫩部分及花序均被褐色柔毛。葉對生,先端漸尖,邊緣有粗齒,幹時黑色。穗狀花序直立;苞片對生;花萼5裂;花冠筒狀,紫色;雄蕊4,二強;子房2室,每室2胚珠。蒴果棒狀。種子卵形。花期秋季,果期冬季。
【生長環境】 生於林邊較潮濕處;有栽培。主產福建、雲南、廣西、廣東、江西、浙江。
【主要成分】 主含靛藍(indigo,indigotin),另含靛玉紅(indirubin)。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定驚。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痹、小兒驚癇。
【附方】1、肺熱咯血。用青黛一兩、杏仁(以牡晟粉炒過)一兩,一起研勻,加黃蠟化和做成三十個餅子,稱為“青餅子”。每服一餅,以幹柿半個夾定,外用濕紙裹好,煨香嚼吃,米粥送下。一天吃三次。
2、小兒疳痢。隨小兒年齡大小,了取適量青黛以水研勻服下,有效。《宮氣方》說:“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煩熱毛鼻口燥,皮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穀道開張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面病服這安。”
3、爛眼。用青黛、黃連泡水洗。
4、瘰鬁未穿。用青黛、馬齒莧同搗爛,每日敷患處。
【附注】 加工青黛的原植物還有豆科的野青樹Indigofera suffruticosa Mill.、蓼科蓼藍Polygonum tinctorinum Ait.、十字花科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甘藍
【釋名】藍菜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利關節,明耳目,久服益腎,其葉使人不思睡,其子使人多睡。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名】無
【氣味】 (實、苗、葉)辛、溫、無毒。
【主治】1、霍亂煩渴。用蓼子一兩、香豉二兩,每服二凶,水煎服。
2、胃冷不能飲食,冬臥腳冷,秋日取蓼曬乾,用六十把,加水六石煮成一石,去滓,拌米飯造酒。酒熟後,每日飲適量。十天以後,眼明氣壯。這樣製成的酒,稱為“蓼汁酒”。
3、肝虛轉筋,吐瀉。用蓼莖、葉瀉。用蓼莖、葉切三合,加水一碗、酒三合煎成四合,分二次服。
4、小兒冷痢。用蓼葉搗汁服。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3:04 | 顯示全部樓層
水蓼
【釋名】虞蓼、澤蓼
【氣味】(莖、葉)辛、無毒。
【主治】1、蛇咬傷。用水蓼莖、葉搗敷。
2、腳氣腫痛成瘡。用水蓼汁搽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4 2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馬蓼
【釋名】大蓼、墨記草。
【氣味】 (莖、葉)辛、溫、無毒。
【主治】殺腸中寄生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