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大黃
【釋名】黃良、將軍、火參、膚如
【集解】蓼科(Polygonaceae)掌葉大黃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 Rheum tanguticum Maxim.et Balf.、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用繩串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
【產地】掌葉大黃與唐古特大黃主產甘肅、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主要為栽培;藥用大黃主產四川、貴州、雲南、湖北、陝西等省,栽培或野生。
【植物形態】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轉,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具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鬆軟,斷面淡紅棕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異型維管束);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明顯,無星點。氣清香特異,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氣味】(根)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3~30g。
【正訛】大黃常用為解燥結、除實痰的要藥,脈洪而實者用之,有速效。
【附方】1、吐血、鼻血(心氣不足)。用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熱服。下瀉即驗。
2、傷寒痞滿(心下滿而不痛)。用大黃二兩、黃連一兩,泡入麻沸湯中。過一會,絞渣取汁,分二次溫服。此方名大黃黃連瀉心湯。
3、熱病廉說胡話。用大黃五兩,銼細,炒到微紅,加水煎成膏子,每服半匙,冷水送下,此方亦治傷寒發黃。
4、腰腳風痛。用大黃二兩,切成不塊,加少許酥油炒士,不能炒焦。搗爛篩過。每服二錢,空心服,煮開過多次的姜湯送下。瀉出冷膿惡物,痛即止。
5、風熱積壅。用大黃四兩、牽牛子(半炒)四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了,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開水送下。如要微瀉,每服可加十至二十丸。又方:基本上和上主柵,但不用煉蜜而用皂莢熬膏代替,稱為墜痰丸或“全真丸”,又名“保安丸”。
6、痰為面病(但水瀉及胎前產後的痰病不可服用)。用大黃(酒浸,蒸熟。切曬)八兩,生黃芩八兩,沉香半兩,共研為末,加青礞石(二兩)和焰硝(二兩)一起封固、煆紅、研細的藥末二兩,以水和各藥成丸,如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緩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溫水送下後,好靜臥勿動,讓藥起作用。第二天,先下糟粕,次下痰涎。如未下,可再次服藥,此方名“滾痰丸”。
7、腹中痞塊。用大黃十兩,研為末,加醋三升、蜜兩匙,和勻,煎成丸了,如梧子大。生前了三十丸,生薑湯關定。能吐瀉即驗。又方:陳石灰半斤,瓦器上炒至極熱,等稍冷後,加大黃末(炒熱)一兩、桂心末(略炒)半兩,以醋調成膏,攤在布上貼患處。又方:大黃二兩、樸硝一兩,共研為末,以大蒜同搗成膏貼患處。加放阿魏一兩,更好。
8、脾癖疳積。用大黃末三兩,加醋熬成膏,倒在瓦上日曬夜露三天;再加硫磺一兩(以形如琥珀者為好)、宮粉一兩,一起研勻。十歲以下小孩,每服半錢,大人每服一錢半,米湯送下。忌生冷魚肉,只吃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後再服。
9、小兒諸熱。用大黃(煨熟)、黃芩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在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至十丸,蜜湯送下。亦可加黃連,稱為“三黃丸”。
10、骨蒸積熱,漸漸黃瘦。用大黃四分、加童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渣服汁,分二次服。
11、赤白濁淋。用大黃研末,每次取六分,放入破了頂的雞蛋中,攪勻,蒸熟,空心吃下。三次見效。
12、大便秘結。用大黃末一兩、牽牛頭末半兩,和勻,每服三錢。用厥次序心煩現象者,酒送下,無此現象者,蜜湯送下。
13、熱痢,裏急後重。用大黃一兩,浸酒中半日,取出煎服。
14、傷寒並熱霍亂(涎流吐逆,不能言語,牙齒動搖,喘氣悶絕)。用大黃、人參各半兩,加水二碗,煎成一碗,熱服即安。
15、食後即吐。用大黃一兩、甘草二錢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溫服。
16、產後血塊。用大黃末一兩,加頭醋半升,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溫醋化下。
17、男子疝氣偏墜。用大黃末調醋塗患處,藥幹即換。
18、頭眼昏眩。用酒炒在黃,研為末,清茶送服二錢。
19、風熱牙痛。用大內燒存性,研為末,早晚擦牙。
20、口腔糜爛。用大黃、枯礬,等分為末,擦牙,吐涎。
21、鼻內生瘡。用生大黃、杏仁搗勻,加豬油調塗。又方:用生大黃、黃連各一錢,麝香少許,共研為末,加重油調塗。
22、損傷瘀血(從高處跌下或木石壓傷,痛不可忍)。用大黃(酒蒸)一兩、杏仁(去皮)三、七粒,共研細,加酒一碗,煎成六分,雞鳴時服。至晚間有瘀血排下為驗。
23、凍瘡。用水調大黃末塗搽。
24、湯火傷。用大黃生研,調蜜塗搽,不惟止痛,而且滅瘢。
25、蠼螋咬瘡。用大黃研末敷上。
26、腫毒初起。用大黃、五倍子、黃蘖,等分為末,新汲水調勻塗患處。每天四至五次。
27、癰腫熱痛。用大黃研末,加醋調勻塗患處。藥幹即換。
28、乳癰。用大黃、粉草各一兩,共研為末,加好酒熬成膏,攤布塊上貼瘡。同時,取藥末一匙,溫酒送服。次日有惡物排出。此方名“金黃散”。
29、大風癩瘡。用大黃(煨)一兩、皂莢兩刺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匙,空心服,溫酒送下。排出惡物如魚腦狀或亂髮狀,再雄黃花蛇藥(“通天再造散”)
【主要成分】掌葉大黃:根莖含蒽醌衍生物總量為1.01~5.19%,其中游離狀態為0.14~0.75%,結合狀態偽0.87~4.44%。游離蒽醌衍生物有大黃酸(Rhein)、大黃素(Emodin)、大黃酚(Chrysophanol)、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等,為大黃的抗菌成分。結合性蒽醌衍生物為游離的葡萄糖甙或雙蒽酮甙,系大黃的主要瀉下成分。此外,尚含4種大黃甙(Rheinoside A.B.C.D),亦為瀉下成分。尚含鞣質類物質約5%,為收斂成分。
唐古特大黃:根莖含蒽醌衍生物總量為1.14~4.36%,其中游離狀態約為0.30~1.20%,結合狀態約為0.82~3.16%。其他成分與掌葉大黃類同。
藥用大黃根:莖含蒽醌衍生物總量為3~3.37%,其中游離狀態約為1.24~1.31%,結合狀態的約為1.69~2.13%。其他成分與掌葉大黃類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