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48|回復: 0

[漢學研究] 汉学的命运[阎纯德]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6-29 00: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中国汉学研究的势头正健的时候,提出这个命题,颇令人感到疑惑。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悄然萌动了文化的热潮。教授在课堂上讲解文化,专家学者研讨文化。作为中国文化镜子的学术专著和报刊,琳琅满目地呈现着中国文化的古老与传统、深沉与奥妙、现实与未来,--中国学界的面孔突然变得灿烂起来。

    在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中,诸如整体性“传统文化”、“易经”、“儒学”、“比较文化”等等,都成为专学,而研究外国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的研究几乎成了显学,史无前例地被学界关注着。但是,就在这时候,关于汉学存亡的问题,国际上也有了不同的看法:瑞典汉学家罗多弼说,汉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不会持续太久,它将被各种具体学科所消解,“汉学系”迟早会取消,“没有什么理由要把中国人的经验当作与欧洲人的经验根本不同的范畴来阐释。”这种浮躁的见解,缺乏历史和科学的依据,既违背历史规律,也不合现在和未来的实际。中国文化经过外国人的智慧理解和消化,变成了“汉学”,使其既是中国文化,也不完全是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术史,于是又被中国学界重视着,并构成中国的“汉学研究”。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影响或浸染西方的过程中,完全是冷静而自由的,是文化的一种自然运动,也是西方的先觉者的一种智慧的结果。人类文化的沟通,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但人类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永远不会变为一体。在21世纪,“西学”和“中学”的“撞击”“冲突”和“融合”还会同时存在,“中学”不会消解“西学”,“西学”也不会取代“中学”,如果没有政治和宗教的“干预”,它们会处于和谐平等的状态之中(这当然不是指具体的自然科学),以一种“文明对话”的形式,发展多元的人类文化。基于人类不同种群的文化历史差异,人们的智慧特征也会不同,因此对社会、历史、宇宙、的阐释也会有别, 所以人类最古老最灿烂的文化之一,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富矿,虽然曾经有过低迷的时期,但永远是吸引中国境外智者的研究探讨对象,更何况中国文化又是一种生命力异常活跃发展的文化,加之当代中国学术的自由环境,使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很好的反思、发展、繁荣的机会,因此现代的或是未来的汉学家,可以在中国的文化资源里,发展中国的智慧之光。汉学家们可以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术活动中偏重于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等,但这些学科无疑都还属于汉学范畴。在学术高度发展、学问越做越细的情况下,哪一位学问家也不会无所不知,其研究虽只限于自己的专业、学科,但大而言之,他还是汉学家。像中国人不会放弃研习外国文化那样,外
国人也绝不会放弃研究中国文化。所以,“汉学”不会消亡,“汉学研究”也还将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

    关于汉学,时下有的叫国际汉学、海外汉学、世界汉学,当然有的也称中国学。以上几种叫法,逐渐摆脱了沿袭汉代以来将重经、史、物、训诂考据之研究称之为“汉学”的范式,逐渐把“汉学”和“国学”分开。当然,也有另一种解释,认为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研究的是中国文化,且是偏重古代文化的学问,就是“汉学”。这种情况可在一些汉学论集或是一些名家的文章里看到。但我始终认为,还是把汉学(SINOLOGY)和国学分开为好。因为我更强调和看重近百年来国际文化的习惯认识趋向。把汉学与国学分开,有利于学术的发展。不过话再说回来,学界仍然可以各做各的事情,各做各的学问,从不同方面自己力所能及地对“汉学”进行研究。当“汉学研究”在国内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学科,并更高地扬起风帆的时候,我们这些不太多的研究者,应该紧密地联手,群力远航,以达彼岸港湾。我很赞同李学勤教授的意见:“在中国,习惯上只把外国的这种学术研究叫做汉学,约定俗成,似乎也不必更改。”

    在中国,“汉学研究”是中国学者对外国学者对汉学研究的反馈。现在,虽然已有像《国外研究中国丛书》(孙越生主编)《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国外中国学研究》(张良春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刘东主编)、《国际汉学研究丛书》、《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汉学漫步》(李学勤主编,)、《法国汉学》(龙巴尔、李学勤主编)、《世界汉学》杂志(刘梦溪主编),及若干部关于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研究等,这对中国刚刚起步的汉学研究,都有推动作用。因为“汉学”资源我们没有深入发掘或是还没有顾及,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还远远没有做。

    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到文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斗争”“反思”过程。21世纪在经过信息学、生物学、太空学等领域的学科爆炸之后,人类社会也会出现安静或停滞的历史时期,但是社会和生活将是有序、冷静和自在的,这给各种文化本身的发展和相互借鉴、沟通、融合一个机会。汉学和汉学研究也有一个机会,--也许它成了一个“古老”的学科,但它没有消亡,也不会消亡。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开放的年代,汉学就发展,其研究也就繁荣。21世纪的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站在世界面前,汉学也会更加健康地发展,其研究也必将有一个新的起点。
                                                                  1998年6月27日 北京西三旗九龙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