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45|回覆: 0

[儒家文化] [論語心得] 2.8 當今社會,有多少人能做到,當父母去世了,不必悔恨當初沒有給過他們好臉色的?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6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篇】第八章: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表情臉色要做到和諧很難。有事要做,後生去操勞;有酒食膳,長者先用。那這就可以作為孝順了嗎?』
論語新解·為政篇】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先生說:『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論語譯註·為政篇】子夏問孝道。孔子道:『兒子在父母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有肴,年長的人吃喝,難道這竟可認為是孝麼?』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臉色要做到和諧是最難的,【中庸】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是,喜怒哀樂等情緒要控制好,將發不發的樣子,發了要有節度,這樣臉色才不會暴怒暴喜。要做到這樣是十分困難的,但如果內心欲望下意識地不受主觀認知(常常是錯誤的)引導,而以事物的道義、義理來引導,喜怒哀樂等內心欲望就不會貿然地爆發。例如『幾諫』父母,父母不受,又責備回頭,如果內心受主觀引導,就會不愉快並表現在臉色上;但如果以父母子女之義,及父母不受之理,來引導自我反思,則明白這是常情,不必惱怒,待父母喜樂之時再諫即可。
二、一個家庭,三、四世同堂的情況下,父子就沒有辦法分得那麼清晰了,用後生、長者來表述就很恰當。弟子有表示後生、晚輩的意思,相對先生即有長者、長輩的意思。
三、孝順的和諧狀態是很難的,因為稍不恭敬,就會親狎或不在乎。親狎時,親近則喜,遠離則怒,很難控制情緒;不在乎時,則是直接遺棄父母子女之義,似乎未曾有過這樣的道義存在。所以,子夏曾經說過,賢人之間相處,就容易做到臉色和諧(賢賢易色)。對於普通人來說,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間都很難做到,所以孔子對孝悌的斷定,更重視臉色和諧這個標準。
四、本章延續第五、六、七章,主旨都是申明父母子女之義,以及如何修養德行,達到孝順這個和諧狀態。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為人子女,要盡孝,最難做到的是臉色和諧,不會暴喜暴怒。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堅持下意識地屏蔽主觀認知對德行稟性的影響。具體可以這樣做:我的主觀認知很可能是錯的,我不能想幹嘛就幹嘛。
其次,堅持下意識地制止主觀認知對內心欲望的影響。具體可以這樣做:我的主觀認知是錯的,我不能因為錯誤的認知就表現錯誤的情緒,以免影響別人,影響事情進展。
再次,堅持以事物的義來引導內心欲望?只在釐清事物的道義所在之後,才根據需要表現情緒。
最後,堅持以德行稟性來主導內心欲望。符合仁義忠智信的情緒,才表現出來。

詞語注釋
色難,這句話有兩說,一說是兒子侍奉父母時的容色,【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以做這兩個字的註腳。另一說是侍奉父母的容色,後漢的經學家包咸,馬融都如此說,但是,若原意果如此的話,應該說為『侍色為難』,不該簡單地說為『色難』,因之我不採取。
弟子,先生,劉台拱【論語駢枝】云:『論語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謂門人,言「先生」者二,皆謂年長者。』馬融說:『先生謂父兄也。』亦通。
食,舊讀去聲,音嗣sì,食物。不過現在仍如字讀shí,如『主食』『副食』『麵食』。
饌zhuàn,吃喝,魯論作『餕』,餕,食余也。那麼這句便當如此讀:『有酒,食先生餕』,而如此翻譯:『有酒,幼輩吃其剩餘。』
筆者按:若是『餕』,則更為恰當,且應當這樣解釋:『讓長者吃到最後無所剩餘。』實際生活也是這樣,一般都是年長的人先吃,且吃到最後,把食物吃完,避免浪費。
曾,音層céng,副詞,竟也。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3-26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色難"章義疏

子夏問孝一章,實為儒家"養志"與"養體"之辨。孔子以"色難"點明孝道真諦,非止於物質奉養,更在精神承順。今試析三義:

一、容色即心色
朱子【集注】云:"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面部表情實為心性外顯,若內心躁戾,強作歡顏終難持久。此即【禮記】"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之謂。

二、幾諫見真章
"色難"尤顯於勸諫之時。【裏仁】篇"事父母幾諫"與此互文,父母有過當微諫,縱使"見志不從"仍須"敬不違"。程頤所謂"伺候顏色,承望意志"者,非阿諛之謂,乃"以父母之心為心"的工夫。

三、現代性啟示
今人每以物質替代精神奉養,殊不知視頻通話時眉間不耐,探望父母時頻看鐘表,皆屬"色難"未達。王陽明【傳習錄】言"心即理",孝親之色本於良知,非可偽裝。若待"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方悟當年冷語冰人,悔之晚矣。

【孝經】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誠哉斯言!當代孝道,不在朋友圈曬陪伴照片,而在每日電話中語調和緩;不在重陽節轉賬金額,而在平常相處時眉目溫潤。學者當於此章細參"心色如一"之旨,方不負聖人垂訓。

(全文498字)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9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色難"與當代孝道實踐】

【經義闡微】
【論語】此章以"色難"二字直指孝道核心。所謂"色難",非僅面容和悅之表相,實乃"誠於中而形於外"的德性修養。【禮記·祭義】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正可與此章互參。孔子特舉"服勞""奉饌"等具體孝行作對比,意在強調:若無誠敬之心,則外在行為終是儀文末節。

【現代啟示】
今人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之痛,多源於三重迷障:
一者以物質供養替代精神奉養,誤將贍養義務等同孝道全體;
二者以情緒宣洩為個性彰顯,未悟"和顏悅色"實為情緒管理之修行;
三者以"直率"掩飾"不敬",不知【孝經】"諫而不逆"的婉諫之道。

【實踐要訣】
1. 養敬心:每日省察"侍親時是否存輕慢心",如程子所言"孝莫大於嚴父"
2. 修中和:【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工夫,宜從日常言語神色間體認
3. 行幾諫:效法【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的智慧

今人若能體認"色難"實為修身之基,則父母在時自能"生事愛敬",百年後亦可不留"色養之憾"。此章微言大義,正在喚醒世人:孝道非外鑠之行,實乃內心仁德之自然流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