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華韻國學網 返回首頁

逸羊道長的專欄 https://www.chinulture.com/blog-1059.html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道家本論十七:母系社會解放思想論

已有 1596 次閱讀2012-12-9 08:22

       【易經*解】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雷電是雷,落雨是水,天空烏雲密布就會興起雷雨,雷雨過後就會雨過天晴。雷雨是對天空烏雲密布的一種釋放,這就叫做解放。人類知識擁有正確的一面,也會擁有錯誤的一面。只有不斷突破舊有知識的束縛,才會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成功,但君子不應該把別人的過錯看成是不可饒恕的罪行。
       勤勞的雙手能夠創造世間萬物,勤勞的人民能夠創造美好的未來,但是每個人都想從勞動中得到解放,也正是這種勞動解放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進步。也許正因爲人們不想走路才發明了汽車和飛機,也許正因爲飛鴿傳書太麻煩才發明了通信工具。
       讓受到束縛的生產力得到解放,就可以讓人類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人類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就可以讓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到解放。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到解放,就可以讓身心得到很大程度的調養,就可以把勞動轉變成爲一種娛樂。比如說在黎明以前到達田間地頭勞動,在烈日炎炎的時候找個地方休息,這樣的勞動就不會有損身心健康。
       勞動解放欲望推動了人類社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對危險的規避本能則是推動人類知識的不斷發展的導因。人類會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在危險中行動,但是這種行動的目的就是爲了探索危險存在的原因,尋找規避和解除危險的各種方法。人類的探索本能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利用,讓人類實現了對現有知識不足的解放。
       人類對生產力的解放是對客觀自然規律的認識掌握和利用,人類對現有知識的解放也是對客觀自然規律的認識掌握和利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人類在對現有生產力和現有知識的不斷解放之中,不斷實現著人類現有生產力和現有知識的發展,這種發展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給人類社會創造了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解放的思想並不只是單純地應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探尋上面,天地萬物都遵循著「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規律,天地萬物的量變發展達到一定的度,就需要質變的解放來讓天地萬物得到新生。地氣上升就會凝結成爲天空烏雲,天空烏雲背負過分沉重就會降落爲雨,雷雨交加才會有利於百果草木的萌芽生長。
       事物發展都會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不能因爲事物發展帶來危害就否定事物發展的存在,人類不應該繼承和發揚儒家的「過猶不及」中庸思想。雷電交加和雷雨交作滋生和頤養了天地萬物,也會帶來相當嚴重的自然災害,但不能因此否認了水爲萬物之母的根本說法。
       人類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不僅讓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到解脫,提高了人類的身心健康。也進一步拓展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對象,提高了人類從事各種生產勞動的效果。同時也給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富餘勞動力,讓政府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從事更多的政府性質活動,解放社會生產力一般都會得到政府的重視。
       每個人都應該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不應當堅守儒家「過猶不及」的中庸閉關鎖國思想,只有這樣才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創造更多的精彩。有了馬車乘坐就該把東西放在車上,把自己的「肩膀」給解放出來休息一下。「大清國」背著東西坐馬車,反而遭到了「八國聯軍」的劫殺,這怎麼能算是別人的過錯呢?
       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讓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到解放,但人類得到解放之後應該返回去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不應該因此走向腐化墜落。人類社會生產力永遠都是人類的朋友,朋友到來就應該與之良好相處,朋友到來卻脫離朋友去從事淫樂,這不符合對待朋友的道義,這是對朋友信用的丟失,這不應該成爲每個人的做人準則。
       這裡的『大繩』代指法律,法治天下可以解決社會治理的問題,但是不能徹底根除天下治理的隱患。只有從『法治天下』的固有思想中解放出來,代之以適當的全民知識教育,逐步實現小人向君子的轉化,才是根治天下的理想辦法。『教化天下』對『法治天下』的取代,是君子信用對天下小人的解放,解放天下小人才可以最終解放天下。
       解放思想要符合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規律,要符合客觀現實世界的運行規律,否則就只能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公用』站在高高的城牆上射殺獵鷹,射殺自己餵養的獵鷹當然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損毀勞動工具的行爲也會增加自己不必要的勞動負擔,這無疑是得不償失的錯誤行爲。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