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入
华韵国学网 返回首页

逸羊道长的专栏 https://www.chinulture.com/blog-1059.html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道家本论十八:谈谈儒家的天尊地卑

已有 2025 次阅读2012-12-9 08:26 | 儒家,

       易经系卦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知则有亲,有亲则可久,可久则贤人之德。”这就是儒家的“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社会等级制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渴望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社会。
       系卦辞属于《易经》十翼之一,《易经》十翼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易经》的内容本身,但更多的成分则是使用歪曲和误导的形式,神秘化《易经》本文的内容,从而达到神学化《易经》的目的,并建立违背《易经》本义的儒家学说。作为一位仇恨母系社会的孔子来说,他的父系等级理想社会模型中不能容忍母系思想的任何成分存在。
       孔子的父系等级理想社会经过秦皇汉武的根治,最后在中国大地上得以实现。在中国封建父系社会的父系体系中,社会等级制度的天然基础就是根深蒂固的辈分制,每个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或前部分为姓,第二个字或第二部分为辈分,第三个字或第三部分才是人的名字。
       中国封建父系社会只有男人才有姓的继承权,女人只能随父姓,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处于“有姓无名”的状态,这体现女人对男人的附属关系。女人在封建皇权思想下不能算做人,她们只能是男人淫乐和传承后代的玩物,只能是男人们的财产和权力争夺的对象,这就是皇帝家的三宫六院和男人们的三妻四妾。
       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辈分等级的民族,为什么要讲究辈分等级,因为辈分等级是中国的等级制度的天然基础,辈分的高低决定着尊卑的等级。按照儒家的文化,辈分低的一定要服从辈分比你高的,这种上尊下卑的秩序是不能破坏的,是要严格遵守的,不然天下就不会有序,就容易天下大乱。
       辈分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天然基础,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行政管理基础是官场品级制,官场品级分为从一品到九品九个等级,并且品级低的官员一定要服从品级高的官员。中国古代社会的行政品级中最低就是平民百姓的妇女,最高就是九五至尊的皇帝。
       除了通用辈分制和官场品级制以外,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另外一层就是“男尊女卑”制。母系社会的灭亡让女人从主人变成了性奴隶,使得母系社会的“女尊男卑”彻底变成了父系社会的“男尊女卑”。中国父系社会彻底否定母系社会的存在,母系社会的文明历史在母系社会灭亡之后就彻底消失在了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
       孔子的“天尊地卑、男尊女卑”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得到最终维持的根本原因,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思想体系进行维护,否则这种社会体系就会走向土崩瓦解。这就是经历秦皇“焚书坑儒”之后,汉代要“罢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这是历史选择了孔子思想,而不是孔子思想选择了历史。
       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形成了人们对孔子思想的愚民式顺从与本能的天然反抗相统一的变态心理模式。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这种人格心理变态作了真实的描绘,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从辈分制上来说:高辈分的小孩都会有一种优越感,高辈分的大人或许会有点同情心理,但又几乎没有。不同辈分的人之间需要维系的礼貌,让高辈分的人有一种高人半截的感觉,让低辈分的人有一种天生的自卑和压抑。高辈分的人会天生的骄狂自大,低辈分的人则会走向心理上的变态和扭曲。
       从品级制上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很多进步小说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社会变态现实,如晚清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鲁迅的《阿Q自传》、《孔乙己》等。阿Q会想办法排解自己的郁闷,孔乙己临死都要摆个读书人的优雅姿态,还要告诫别人“窃书不能算偷”。
       从男尊制上来说:妇女在中国社会是最悲惨的一族,在皇宫作为皇帝的嫔妃兴许是比较理想的归宿。在平民百姓之间就只能任人作牛作马,甚至可以任意买卖成为社会“公妻”。在战争中的妇女一般都是男人们抢掠的对象,日军侵华时期甚至就是军人的慰安妇。
        中国古代社会残酷的等级制,使得人们之间除了骄狂自大以外,就是对等级高的人的仇恨。皇帝轮流做,明年换别家,新皇帝从来都没有让旧皇帝舒服过。每个人都把战争当作翻身的机会,只有傻子才会真正在意皇帝家的死活。如宋朝末年的丘处机,明朝末年的吴三桂,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大汉奸等。
http://sunjun44.blog.163.com/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