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2|回覆: 0

[儒家文化]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8 1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甚者乃忘其身。」公曰:「可得聞乎?」孔子曰:「昔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絕其世祀,荒乎淫樂,沉湎於酒,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鉗口,逃罪不言,天下誅桀而有其國,此之謂忘其身之甚者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 哀公問孔子說:『我聽說最健忘的人,能健忘到搬家,換個地方就把妻子給忘了,有這種人嗎?』

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甚者乃忘其身。」』孔子回答說:『這還不算最健忘的,最健忘的就是把他自身都給忘了。』從這裡看到,孔子也是不失時機地勸諫、教誨、引導哀公。

公曰:「可得聞乎?」』魯哀公果然很好奇,他說:『能講給我聽聽嗎?』

 『孔子曰:「昔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絕其世祀,荒乎淫樂,沉湎於酒,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鉗口,逃罪不言,天下誅桀而有其國,此之謂忘其身之甚者也。」』 『佞』,『巧諂捷給也』。『巧』,很巧妙地諂媚、巴結,口才很好。『窺導』,窺測、引導;『鉗口』,閉口不言。孔子說:『從前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卻忘記了自己聖明先祖的治國之道,敗壞了先祖的典章法度;棄絕了先祖世代祭祀的傳統;荒淫無度,沉湎酒色歌舞;奸佞之臣阿諛奉承,察言觀色,誘導他的心志;忠臣閉口不言,為逃避罪責而不敢諫言。天下人起來誅滅了夏桀,並占有他的國家,這就是忘記自身的典型。』

夏桀王整天荒淫無度,喝酒取樂,沉迷聲色,不務朝政。他的臣子關龍逢(也有叫做關龍逄)來進諫,站在他的身邊不走,夏桀王很生氣,就把他關起來,並且很快處死了他。因為夏桀所任用的都是奸佞之臣,而不再用這種可以犯顏直諫的臣子,夏朝很快就滅亡了。一個人有權位、財富,但是不遵守古聖先王的治國之道,忽視禮儀、道德的修養,放縱情慾,而奸佞之人又投其所好,忠臣不能夠得以重用,最後必然走向滅亡。

現在社會上也出現很多富二代、官二代等問題,就是不以聖賢教誨來引導所致,缺少禮樂、道德的教化。所以這些人只能稱為土豪、暴發戶,而不能稱為貴族。貴族和暴發戶、土豪的區別在於:貴族不僅僅有權有勢,還懂得禮、懂得禮樂的教育,這就是古代的素質教育。當然要對禮樂有所了解、有所認識,並不是說孩子學彈鋼琴、彈奏樂器,就有了素質。古代制禮作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追求耳目口腹的欲望,而是用來教化民眾、平和好惡,回歸做人的正確之道上。特別是音樂,並不是娛樂至上,也不是讓人有一技之長、令人欣賞,而是以平和好惡、涵養性情,回歸做人所必需的『仁義禮智信』之上。用現代的話來說,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着蘇格拉底的口特別強調:『音樂教育之所以比其他的教育重要得多,是因為節奏與樂調有着最強烈的力量,能夠浸入心靈的最深處。』一個孩童從小就受好的教育,那麼節奏與和諧,在他的心靈深處就牢牢地生根,他就會變得溫文有禮;如果受壞的教育,結果就恰恰相反。一個受過適當教育的兒童,無論對於人工作品,還是自然物的缺點都最為敏感,因而對醜惡的東西非常反感,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一樣,不加自主地加以譴責;而對於優美的東西,就會非常讚賞,感受到鼓舞,並從中吸取營養,使自己的心靈成長得既美又善。對於美醜培養出正確的好惡,雖然尚年幼,還僅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一旦長大,理智來臨,就會似曾相識,向前歡迎理智。因為所受的教養而使他同氣相求。

也就是說,受到良好禮樂教育薰陶的人,在心靈之中,有一種內在精神狀態的美,表現在言談舉止上,也有一種與之相應的調和的美。在社會交往之中,由於心靈的統一作用,對同道中人必然會氣味相投、一見如故。而對於渾身不和諧的人,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正確的愛就是對美的、有秩序事物的一種有節制的、和諧的愛。這種愛與縱情、任性涇渭分明,而音樂教育的最後目的就是要達到對美、對和諧事物的一種自然的愛。這個美包含了真、善、美。受過素質教育的人,對真、善、美的事物自然就能夠辨認,願意和它接觸。對於假、惡、丑的事物,也能夠有感覺,自然懂得遠離。這就是所謂的第六感,第六感就是說不出什麼原因,但是有一種感覺,覺得它不自在,不願意和它接觸。

不僅僅是音樂教育培養了這種對真善美的愛,其實一切好的藝術薰陶的素質教育,都是培養這種對美的、有秩序事物的有節制的、和諧的愛。畢達哥拉斯說:人的實際追求,可以通過對感官的反覆灌輸而形成。例如,通過看美好的形式、形態,比如聆聽世界名曲,看世界名畫,就會形成對美的追求。心裡總是美好的、和諧的名畫、名曲,不和諧的東西出現時,立刻有能力去辨別,也就有能力去遠離。所以素質教育培養起來的是一種對真善美的自然而然的親近和追求。一個人真正能夠用人,能夠辨清這個人是善人,是惡人,是真人,是假人;是美,還是丑,必須自己具備這種能力,這也是長期修養所成的。所以假人在真人面前就容易露出相,因為真人,看的『真』多了。假人裝的東西總是能夠露出馬腳。就像溥儀,他能夠知道哪件藝術品是假的,是贗品。他並沒有學過珠寶鑑定,因為他從小生活在皇宮之中,所看到的工藝品全都是真的,所以他一眼就能夠辨識出真和假的不同,這就是素質教育要達到的目的。

中國自古以來都很重視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對欣賞美的、善的、正確的東西,培養起來對真善美的自然而然的親近和追求。【群書治要·禮記】篇中講到,『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行於外。立太傅、少傅以養之,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太傅之德行而審諭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諭而德成也。』教育是從太子孩提有識之日就開始了,甚至在胎教之中已經開始。孩子出生之後,就親近孝仁禮義之人,遠離邪人,不見惡行。【群書治要·漢書四】『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猶生長楚之鄉不能不楚言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太子前後左右所事奉的都是正人君子,每一天所看到的是正事,聽的是正言,行的是正道。和這樣的正人君子接觸多了,別人做的不正,自然就會辨別。

太子所接受的教育,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素質教育,而且是最完美的素質教育。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明明德』的教育,是對清淨本性的自然回歸,培養起人對真善美的自然的愛,對美好的、和諧的人事物的自然親近,對醜惡的、邪曲的人事物的自然遠離。通過包括以禮樂為主要內容的素質教育,就能夠達到心地清淨,以身觀身的境界,結果就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一個人修身有成,心地清淨,對於同道中的人,自然就能夠有辨別能力。而對於那些不和諧的人,也自然會有所感觸。自然會親近善友,遠離惡人。一個人能不能夠用人,能不能夠識別真正的人才,辨別善惡、奸佞、美醜,因為他自己修身有成,否則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聽了別人的話也就受別人的誘導,把真人看成假人,假人看成真人,這都是因為自己心地不清淨所導致的。真正有道德學問的人,確實能夠識人,真假看得一清二楚,所以為人必須要真誠,不能夠搞假。

禮之用,和為貴。接受禮樂的教化,目的就是達到和,自己心和,和人相處也能夠和諧。能夠與人相處和諧,是因為自己用的是真心,不是虛情假意。【弟子規】是中國古代最起碼的禮儀教化。如果現在的官二代、富二代都接受【弟子規】的學習,接受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教育,就不會出現很多問題了。由此可見,古代的教育是教人『明明德』『讀書志在聖賢』。而現在的教育,目標有所偏失,『讀書志在賺錢』,把能夠賺多少錢作為評價自己專業好壞、自己價值高低的標準,這就背離了正確的方向,捨本逐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