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司馬牛問仁翻譯
論語·顏淵第十二·司馬牛問仁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白話譯文(註解翻譯更詳盡的版本:【論語集釋·司馬牛問仁】) 司馬牛向孔子請教行仁之道。孔子說:『仁人,他說話遲鈍。』司馬牛再問:『說話遲鈍,這就稱得上是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難,說起來哪能不遲鈍呢?』
注釋 司馬牛:名耕,字子牛,宋國人,孔子弟子。他是宋司馬桓魋之弟。 訒:說話遲鈍。按古註:訒,頓(鈍)也,忍也,難也,不忍言也,與今之『遲鈍』意通。朱子:『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發,蓋其德之一端也。』 【論語後錄】:『刃頓爲「頓」(今之「鈍」),言頓爲「訒」。其言也訒,言之頓矣。故夫子曰:「君子欲訥於言。」』按:又『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古訓】:『蓋人有所不忍言者,其詞必頓。忍亦從刃聲,義相反而成也。』 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司馬牛認爲仁道廣大,言語鈍訥,怎麼就是仁呢? 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言由心出,心感其事之難,才能言之若不易。錢穆:『兄弟之間,感有難言,亦仁之一端。』
先賢註疏 【論語義疏】曰:古者言之不出,恐行之不逮,故仁者必不易出言,故云其言也訒。 康有爲曰:恥躬不逮,故言不易出。蓋木訥近仁,巧言鮮仁。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仁之難也。仁道至大,非但行之難也,其言之亦難。 張栻曰:人之易其言者,以其未知用力也。用力愈深,則其言也愈不敢易矣。故仁者之言必訒,以其爲之之難也。 江熙曰:【禮記】云:『仁之爲器重,其爲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勉於仁者,不亦難乎?』夫易言仁者,不行之者也。行仁然後知勉仁爲難,故不敢輕言也。 徐英曰:牛之爲人,蓋輕於感憤,迫於惡兄,常懷憂懼,故夫子教以訒。此是對症發藥。 朱子曰:心常存,故事不苟;事不苟,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非強閉之而不出也。愚謂牛之爲人如此(多言而躁),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爲仁之大概語之,則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終無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蓋聖人之言,雖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於學者之身,而皆爲入德之要,則又初不異也。讀者其致思焉。 【石鼓論語答問】曰:前輩謂司馬牛多言而躁,即此語乃是教之入門也。 錢穆曰:本章雖專爲司馬牛發,然亦求仁之通義。孔子又曰:『仁者先難而後獲。』苟能安於所難,而克敬克恕以至於無怨,斯其去仁也不遠矣。孔子又曰:『剛毅木訥近仁。』學者當會通諸章求之,勿謂此章乃專爲一人發而忽之可也。 【附錄】 包慎言曰:牛之兄桓魋有寵於宋景公,而爲害於公。牛憂之,情見乎辭,兄弟怡怡,不以義傷恩也。而魋之不共,上則禍國,下致絕族,爲之弟者必須涕泣而道。蓋訒而言,正所以致其不忍之情,故夫子以爲仁。(一說:兄弟之親,有難言者。) 【史記·弟子傳】曰:司馬耕,字子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一說:孔子就其偏而勉之。) 錢穆曰:【史記】:『司馬牛多言而躁。』一說:孔子就其偏而勉之。又一說:牛之兄桓魋,有寵於宋君,將爲亂,牛憂之,情見乎辭。然兄弟之親,必有所難言者。孔子就此加以指點,使易於體悟。就本章及下章牛之再問,則牛之易於言可知。本章下文孔子答爲之難,亦可指兄弟之間言。則兩說皆可通。前說主從本文體會,後說旁求事證,學者合以求之可也。
【本章參考書目】 【禮記】【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新解】【論語講要】【癸巳論語解】【論語注】【論語會箋】【論語後錄】【論語古訓】【石鼓論語答問】【史記】【溫故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