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開始有人爲【弟子規】【二十四孝】之流的佛系教材狡辯。弟子規危害多大?這樣講你就明白了:古代就產生並一直流傳下來的許多教條化的教育方式、理念和教材,是我們民族自甘墮落,喪失民族大義的根源,這種教條化的教導,虛無了教育首先應該緊抓的道義教育,只留下說教及利益引導,這種說教式教育,效果往往適得其反,而利益引導,更是使得學生從小就養成以利益爲上,以利益爲處事準則的稟性。看看下面的最經典最常見的家庭教育案例: 【孔融讓梨】,相信是中國絕大多數父母都喜歡拿來教育孩子的案例。用來教導孩子『弟弟當讓哥哥』,或者『哥哥當讓弟弟』。這種教條化教導,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敬悌,以及成家立室後的兄弟姐妹互信互助,家族團結,百害而無一利註:下文所謂的兄弟情義,是兄弟姐妹情義的簡稱。 爲什麼呢? 首先,這種教導,虛無化了兄弟敬悌的基礎,以利益爲上的觀念粉碎了兄弟情義。兄弟情義,是兄弟關係,勝於朋友或同事關係,唯一的先天因素。這個先天因素,是父母給予的。這個先天因素可以對兄弟姐妹和善起到積極作用,也可以不起作用,甚至起到消極作用。 所謂情,就是具體情況。兄弟情義,是兄弟之間特有的,具體異於與他人的倫理道義。由於這種先天的,特殊的情義,兄弟之間往往比與他人之間,更優先地獲得相互的信任,相互的照顧,相互的扶持。 而道義與利益,二者永遠是孖生的,對立統一的,共生共存的,只認可其中一個因素,另一個因素就不復存在。也就是說,對兄弟姐妹之間,其中一方強調道義,對另一方強調利益,而不是同時闡明道義與利益的關係,就會導致兄弟姐妹之間喪失這個父母給予的先天的倫理道義。 其次,這種教導,導致了被經常勒令謙讓的一方,養成懦弱的個性,不利於其成家立室後的生存,從而激起其對父母及兄弟的怨恨。而由于謙讓的往往都是利益,被寵愛的一方,則容易養成勢利、強橫的個性,這種個性對於一個思維能力有限的人來說,也是很嚴重的能力制約因素,同樣不利於其日後的社會生存本領。 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案例:一些父母老了,雖然他們也生育了多個子女,卻無一肯爲之養老。記者暗訪之下才發現,有的子女是不滿於父母的偏心,有的子女是不滿於父母爲其爭取的不足,有的子女的理由則讓人哭笑不得,認爲別的兄弟姐妹理應優先撫養,因爲他們從小到大都是要謙讓的一方。這種『讓梨』式的讓利教育,非但不能建立起兄弟敬悌互助的關係,反而導致了不孝的局面,令人心痛。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教導孩子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教導孩子,凡事義理爲上,道義爲上。唯利必害義,害義則失利,因此,欲取利,先取義。要取義,則又須闡明,義利是對立統一的陰陽關係,是相互消長,共生共存的。在孩子明白了兄弟之間敬悌的義理,明白了兄弟道義以後,再教導他們謙讓以取義,才能產生正面的效果,促進兄弟之間的團結友愛,互助共進的敬悌關係。而且,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取義是相對謙讓一方而言的,讓利是相對受利一方而言的,謙讓以取義,是對於雙方而言的,因此,謙讓行爲的發生,必須同時對兩個孩子進行教導,而不能對謙讓一方說教,而對受利一方無所作爲必須對受利一方示之以兄弟之義,誤導其以爲,受到兄弟的讓利是應該的。 其次,舍利取義必須得到相應的回報。但凡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義,都是相互的,兄弟情義也不例外。就是說,兄弟姐妹之間,一方對另一方舍利取義,另一方就應當做出相應的回報。如果舍利取義一次兩次之後,不管是兄弟、朋友還是陌生人,得不到對方的正確回應,就不能繼續,否則,就可能起到相反效果,導致對方將不勞而獲,或得到別人幫助當成是理所當然的。這也是斗米恩升米仇的成因,給予斗米時,對方能感恩,但如果對方未對此做出正確的回應,又繼續向對方舍利取義,對方就以爲舍利取義的行爲是應該的,或已經得到了某些自己不知情的回報,從而會進一步索取,最終釀成恩將仇報的違背道義的後果,父母應該防止孩子養成這種不良觀念。孔子曾經批評子貢,從其他諸侯國救贖了魯國奴僕,卻違反魯國的法律魯國爲鼓勵本國人救贖被賣到其他諸侯做奴僕的魯國人而出台的明文規定,不去領取賞金,可能會導致魯國以後再無他人去救贖這樣的奴僕。就是因爲子貢的行爲雖然是取義,但是不領賞金的行爲卻陷魯國政府於不義子貢所取的義,是公義,因此對方是魯國政府,子貢不領賞金是阻止魯國對自己的取義行爲進行回應,也就妨害了魯國政府維護公義。 教條化的教育,如像弟子規所言,『聖人訓』,凡學者都不可以詢問『爲何』,不須通其『義理』,那麼,他們就只能機械地接受教導,就像『取義』『謙讓』的機械教導,結果產生相反而且不良的效果。華夏民族,是以勞動人民爲基礎的,如果不能讓他們深明『道義』『民族大義』,那麼我們還不如停止使用【弟子規】【二十四孝】【孔融讓梨】之類的教條污染他們的思想思維,讓他們保持解放而未化的思想,在適當的時機爲國爲族的提供『源頭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