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 有子说:“其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好冒犯在己上者,很少啊。不好犯上,却好造反作乱的人,那就更没有了。君子专注用力于根本之处,根本立起来了,大道就会由此而生。孝悌,应该就是为仁之根本了吧!” 《释词》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少孔子四十三岁;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作少三十三岁。孔门弟子中与曾子并列称子。前人称有子“重厚和易”、“勇于为义”。 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弟,音tì,今写作“悌”。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 好犯上者鲜矣:上,在自己上位之人。犯,干犯,冒犯。好,心喜也,喜好。鲜,少。 作乱:做悖逆争斗之事。 务本:务,专力也,专注致力。本,基也,犹根也,根本。为仁之根本,在孝悌。基立而后可大成。 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曰: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雪公曰:君子务本,指修身也。“修身则道立”,所学而有立,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是行仁以孝弟为本,以孝弟为大也。 为仁之本:仁,爱之理,心之德,人群相处之大道。为仁,即行仁。孝悌乃行仁之本,人能有孝悌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犹末之生于根。钱穆先生曰: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得于心则谓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指道言,有指德言。内修于己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论语义疏》曰: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 《雪公讲要》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孝经》说孝甚详,简言之,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他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为。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安宁。 务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弟是也。 《按》此段经文,列于学而之次者。据史记及唐宋诸儒之说,均谓有若之言似夫子,曾立而师之,故成书者尊之。此以人而言也。又有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故次列之。此以事而言也。 因上二说,引起诸多异议。…… 此章似承《学而》所来。学者何?内明德格致诚正,外新民修齐治平。内为体而外为用。内体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学,既是仁学,故处心行事,无不是仁。《礼·大学》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鲜犯上,家齐也;不好作乱,国治也。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此言修齐治平之学,皆依仁而兴起。 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实之,考证列后。君子务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则道立。言其所学而有立,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孝弟为仁之本。《说文》仁为人与人加厚之义。中庸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行仁以孝弟为本,以孝弟为大也。 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学,而统论孔子之崇仁,故次列之。全章文从字顺,原始要终,非专言孝弟,更不独专尊有子也。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 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 郑玄曰:孝为百行之本,言人之为行,莫先于孝。 唐文治曰:道德字义既明,其工夫从何处下手?一则曰忠孝之行,一则曰义利之辨。诸生须知学者,学为忠与孝也。《论语》首章曰“学而时习之”,未尝言所习何事;而第二章即曰其为人也孝弟。 徐英曰:夫五伦之教,孝弟为本。讲信修睦而天下平,礼乐之效,此为最著,而必始于孝弟。 《论语正义》曰:古者教弟子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皆令知有孝弟之道。而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又令知有事长上处朋友之礼,故孝弟之人,鲜有犯上。……春秋之时,学校已废,卿大夫多世官,不复知有孝悌之道。故事君事长,鲜克由礼。而乱臣贼子,遂至接踵以起也。 朱子曰: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郑汝谐曰:圣贤之教人必自近者始,教之以道与仁,彼不知何者为道、何者为仁,惟告之以孝弟,皆知所自入矣。 张栻曰:君子务本,言君子之进德每务其本,本立则其道生而不穷。孝弟乃为仁之本,盖仁者无不爱也,而莫先于事亲从兄,人能于此尽其心,则夫仁民爱物皆由是而生焉。 康有为曰:孔子志在春秋,以成其体天之仁;行在孝经,以成其锡类之孝。故以《春秋》之仁为经天下之大经,《孝经》之孝为立天下之大本也。 《论语正义》曰:是仁道大成,最为难能。故惟能先事父兄,复扩充其本性之善,兼有众德,然后仁道可冀大成也。 钱穆先生曰: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 蕅益大师曰:不孝弟,由于甘心为禽兽。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弟以为人。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 《论语集释》曰:盖儒家之所谓“道”,不出伦常日用之间,故《中庸》言“天下之达道五”,又曰“道不远人”;《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即有子“本立道生”之说也。语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又云,圣人以孝治天下。 《四书辨疑》曰: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孝弟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天下国家之风正。故其治道相承,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非后世能及也。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言,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孟子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与此章义同。盖皆示人以治国平天下之要端也。 《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本立而道生,不必待言。) 《本章参考书目》 《孝经》《孟子》《孝经正义》《孔子家语》《史记》《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康有为《论语注》《论语点睛》《论语会笺》《困学纪闻》《四书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