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白話】 孔子說:『善於說出討好人的話語,善於裝出討好人的面容,這種人的仁心很少啊。』 【釋詞】 巧:好。 令:善。 鮮:少。 【雪公講要】 此章謂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鮮仁之人,難與共事。 巧言,善於辭令。令色,以容貌悅人。仁由本性而來。中庸云:『天命之謂性。』治國平天下,必須明性。性難明,必須學道。道仍難明,遂講德。德猶難明,遂講仁。仁從二人,人與人相處,須講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既少,與言道德更難。學仁者多於此處省之。 經文:『鮮矣仁。』鮮仁,是少仁。古注或說為無仁,則非經義。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舉四端。以其為言與色,可為取法者。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曲禮曰:儼若思,安定辭。 ○又曰:禮不妄悅人,不辭費。 此四端皆言色之誠中形外,於人信而不欺。仁者人也,故不害仁,自無巧言令色之弊。再此章提出鮮仁之人,正與前章崇仁互映,或編者類聚有意。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論仁者必直言正色。 包咸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說之,少能有仁也。 朱子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 錢穆先生曰:務求巧言令色以說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鮮矣仁』。 康有為曰:人多惑之以為慈仁,孔子特明其非也。蓋人之生直,故貴尊其德性。質直好義,自由自立,若以巧詐欺人,則天良斵(zhuó)喪。 張栻曰:此何謂『巧言令色』?欲以悅人之觀聽者。其心如之何?故為『鮮矣仁』。若夫君子之修身,謹於言詞容色之間,乃所以體當在己之實事是求,仁之要也。 蘇轍曰: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惡之,斯以為不仁矣。仁者直道而行,無求於人,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為是者,將以濟其不仁爾。故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又曰:『剛毅木訥近仁。』 鄭汝諧曰:『剛毅木訥』何以近仁?其本心存也。『巧言令色』何以鮮仁?去本心遠矣。聖人察其外之所以異,而知其中之所存。 陳祥道曰:訥者,無巧言;木者,無令色。木與訥,務本者也,故近仁;巧言令色,務末者也,故鮮矣仁。禮稱辭欲巧,詩美令儀。巧令者何也?子曰:有其本而輔以末,則庶乎其可;若事其末,而忘其本,則不可。 蕅益大師曰: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處下手,則愈似而愈非。 朱子曰:聖學不外求仁,其行之也以孝弟為先,其賊之者以巧言令色為甚。 顧炎武曰: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為好犯上作亂之人,一為巧言令色之人。……然則學宜如之何?必先之以孝弟,以消其悖逆陵暴之心;繼之以忠信,以去其便辟側媚之習;使一言一動皆出於其本心,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夫然後可以修身而治國矣。 【附錄】 弘(公孫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辯。常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背其約以順上指。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始為與臣等建此議,今皆背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漢書·公孫弘傳】) 侍中劉曄為帝所親重。帝將伐蜀,朝臣內外皆曰『不可』。曄入與帝議,則曰『可伐』;出與朝臣言,則曰『不可』。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中領軍楊暨,帝之親臣,又重曄,執不可伐議最堅;每從內出,輒過曄,曄言『不可』之意。後經與帝論伐蜀事,暨切諫。帝曰:『卿書生,焉知兵事!』暨謝曰:『臣言誠不足采,侍中劉曄,先帝謀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曄與吾言蜀可伐。』暨曰:『曄可召質也。』詔召曄至,帝問曄,終不言。後獨見,曄責帝曰:『伐國,大謀也,臣得與帝謀,常恐昧夢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詭道也,軍事未發,不厭其密。陛下顯然露之,臣恐敵國已聞之矣。』於是帝謝之。曄見出,責暨曰:『夫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後牽,則無不得也。人主之威,豈徒大魚而已!子誠直臣,然計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謝之。 或謂曰:『曄不盡忠,善伺上意而合之。陛下試與曄言,皆反意而問之,若皆與所問反者,是曄常與聖意合也;每問皆同者,曄之情必無所逃矣!』帝如言以驗之,果得其情,從此疏之焉。曄遂發狂,出為大鴻臚,以憂死(三國志:諺曰:巧詐不如拙誠。信矣。)。(【資治通鑑·魏紀】)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拾遺】【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全解】【論語點睛】【論語注】【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日知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