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20|回覆: 4

[儒家學說] 子張問善人之道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21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白話譯文

子張請問善人的行爲。孔子說:『善人能不踩著前賢往聖的腳印走,但也難以進入到聖賢室內。』

注釋

善人:樂於做善事之人,有善行,有善心。朱子:『質美而未學者也。』

不踐跡:善人行善不待學而能,所以不用踩著前人之路就能行善。踐,循也,今日可看做『踩、踏』。跡,前賢往聖的足跡,義爲聖賢經典、禮樂教化。錢穆:『善人質美,行事一本天性,故能不踐跡,猶謂不照前人腳印走路,即不依成法。』

亦不入於室:善人雖然有美善之質,如果不依聖賢的教誨來學習踐行,也難以成爲聖賢。室,指內室,義爲聖賢之道的奧妙。

先賢註疏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論生質之美,而進之以學也。

程子曰: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跡而自不爲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

張子曰:善人,欲仁而未志於學者也。欲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蹈於惡,有諸己也;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

錢穆曰:此言其未經學問,雖亦能善,而不到深奧處。見美質有限,必學問始無窮。

孔廣森曰:孔子告以善人所行之道,當效前言往行,以成其德。譬諸入室,必踐陳除堂戶之跡,而後循循然至也。

【論語正義】曰:踐跡者,謂學禮樂之事也。善人質美未學,我必進於禮樂,乃可入室。

孫奇逢曰:凡【詩】【書】所載皆跡也,而精意即在其中,故必藉其途乃可以入室。善人不學,雖有所長,即以成其短。

【東塾讀書記】曰:陳厚甫先生云:此言善人之道,當踐跡,乃能入聖人之室;如不踐跡,亦不能入室:言質美未可恃也。

徐英曰:踐跡,然後能入室,猶學而後可以致廣大而盡精微。

劉宗周曰:道之在人,始於爲善人,終於爲聖人。善人之道,亦僅能決得善惡之大關,而於至善之道,概乎未之有聞也。善之至,便是盡性至命,達於聖人,乃爲究竟地。無他,亦學焉而已。

【論語】曰: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忠信、善、質美,還有待於學也。)

雲門隱者按:忠厚自可傳家遠,詩書方能繼世長。亦是如此。忠厚,質之美;然有賴學聖賢之道方可傳世久遠。人如此,家庭如此,國家民族亦如此。

【附錄】

【論語正義】曰:據志(【漢書·刑法志】)此言,以善人指諸侯言,上篇言聖人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彼言善人,義亦同也。王者以德教化民,制禮作樂,功致太平,若善人爲邦百年,仍不能興禮樂之事,故僅可『勝殘去殺』,若仁道猶未能成,所謂不入於室也。

鄭汝諧曰:子張好爲苟難,而失之過,故以踐跡告之。跡者,循是以進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若曰三百三千皆跡也,欲舍是而徑造其奧,皆狂者之所爲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學案】【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意原】【論語會箋】【四書解義】【東塾讀書記】【經學卮言】。

遊客  發表於 2019-1-21 12:47
子張請問善人的行爲。孔子說:『善人能不踩著前賢往聖的腳印走,但也難以進入到聖賢室內。』
上面的譯註正確嗎?還是應該注爲:子張問如何去做善人,孔子說,(如果)不按先賢的經驗去做,也很難善的有深度。
儒者明江 發表於 2019-1-21 13:0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通常、日常所講是『仁人之道』,孔子的弟子子張自然篤行仁人之道。但他聽說了『善人之道』,覺得也不錯,就請問孔子,孔子說:善人之道,不入於室。即不值得羨慕。所以『第一個解釋正確』,不能兩個都正確。
儒者明江 發表於 2019-1-21 13: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一般來說,弟子有二心,想試行一下別的道,會被打斷腿……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3-29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善人之道"的實踐與超越

【論語·先進】此章精微處,在於揭示"天賦善性"與"聖學工夫"的辯證關係。朱子"質美未學"四字,已點明善人特質——其善行發乎天然,如陽明所謂"知行本體",然終缺後天淬鍊之功。

考"踐跡"之義,程子以"循途守轍"解之最當。蓋聖賢之道,必由"博文約禮"而入,如【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二者相濟。善人雖能不假外力而自持善念,然若無"學而時習"之功,終如璞玉未琢,難臻"從心不逾矩"之境。錢穆先生"美質有限,學問無窮"八字,實爲的論。

張子"欲仁未志於學"之說尤具深意。善人如野鶴閒雲,自有高致,卻未立"志於道"之宏願。孔子"入室"之喻,正與【易傳"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相呼應。室中奧妙,非僅指知識積累,更是"下學上達"的全體大用。

今人解此章,當知天賦善端只是根基,須輔以"克己復禮"工夫。孔廣森強調"效前言往行",正是點出文化傳統的陶鑄功能。故善人之道,要在"不踐跡"的自然與"必踐跡"的自覺間,尋得中道。此中消息,與孟子"堯舜性之,湯武反之"的義理脈絡,實一脈相承。

(全文487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