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說漢字
漢語文字源遠流長,脫胎於遠古的結繩記事。相傳首創結繩記事的是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由於年代久遠,他的生平難於考詳。
遠古先民,無名無姓,燧人氏是後人根據他一生的主要事跡追尊的名號。
新疆地區考古發掘五六千年前的古墓中,出土的一批文物中就有鑽木取火器。可見鑽木取火並非謬談,在華夏社會的發展史上,確有其人其事。
從人工取火和結繩記事來看,標誌着燧人氏時代是華夏先民由直立人向智人進化的新時代。
後來,伏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緯】明確地說:『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八卦就是分門別類把事物用結繩記事懸掛在八個不同的方位上。是我國最早的『文志』。周人稱為『八卦』,殷人稱為『八索』。
正如【文心雕龍】所說:『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和文獻來看,我國最早的書契作品有玉雕、陶文、壁畫和木刻。這一漫長的階段,是『文志』的階段,是朝文字過度的形態。它仍然是漢字的胚胎期,既有『結繩文志』的移置,也有自身的創新。它缺乏連詞、介詞、副詞等等作文句的紐帶。
甲骨文是『文志』進入『文字』的第一階段,它既有象形的文,如日、月、山、川等等,又有孳乳的字,並出現了連詞、副詞、否定詞等等,能把孤立的『文志』連成語句。
這一階段延續到金文、籀文、石鼓文和其它古文,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存在着地區性的大同小異文字。
第二階段,從小篆、隸變到楷化。此外,漢唐以來,出現了行書和草書,是漢字發展的支流,是以書法藝術著稱的流派,多為印象派手法。
就漢字發展衍變主流而言,從『結繩文志』經陶文、玉雕、木刻到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再到隸變和楷化,一脈相承,有揚有棄,成為華夏文明很好的載體。
對漢字的衍變,在時空上作縱橫考察,溯引求源,就會發現:漢字是古代聖賢造字思想的化石;是古代科學和文化的結晶;閃爍着人類智慧的光輝;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近兩個世紀以來,不少時代的弄潮兒,發起了對漢字的攻擊。
一種叫囂:廢除漢字,實行漢語拉丁化。
先看一看事實:僅以夏征農先生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縮印本的【辭海】為例,收錄的楷書繁體和簡體共有一萬六千三百六十二字,拼音的聲韻只有一千三百五十九個。可見其中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音,形義、音義各別,諧音寓意,形聲相益的情況是多麼的複雜,漢語一旦拉丁化所形成的混亂,將不堪設想。這是其一。
其二,漢語拉丁化以後,人們面對漢字古籍,如同文盲。其中待發掘的瑰寶,將被淹沒。即使少數人去進行學術研究,也因需求狹小,必將日漸萎縮,走向死胡同。
其三,人類語言的同化和異化,交融與排斥,是語音發展的兩趨性。
英語和美語,源於英文拼音。一七八三年,美國獨立以後,至今也不過兩百多年,英、美語音分化的端倪,早已顯現出來。迷信拼音文字是統一規範語言的法寶,顯然是錯誤的。
拼音注釋漢字讀音是可取的。許君的【說文解字】就用了這種方法。只是【兩字相切】為聲。
其四,英文單詞據說已發展到二十多萬個,仍然存在思維障礙。
漢字雖有四五萬個,合成詞彙作書面語的常用字,約四千到五千個即可。避免了單詞的惡性膨脹,節約查看詞典的時間。
其五,拼音文字只是語音的符號。漢字則不然,音義有象聲、諧音寓意等;形義則有象形、指事、象意、形聲等;還有音義和形義相結合的形聲相益。其中形聲相益,是高層次的造字法則。例一:駕,由加馬組成。
形義為車子加上馬的牽引,由人駕駛的意思。『加』又起着音呼的作用。讀音為jia,是車夫揮鞭策馬時的吆喝聲。生動的表達了『駕車』這一事物。所以叫形聲相益。
例二:思,小篆為 ,由和心組成。徐灝【段注箋】:『人之精髓在腦,腦主記識』故從,兼用為聲, 、思一聲之轉也。』
由此可見,古人認為思維是客觀事物反映於心腦,引起思維活動。所以楷化為思。 為思的音義所替代。田,為農作的場地,此處表意指田間勞動,引發人們心和腦的思想活動。這是形聲相益的又一形態。
其六,漢字用形義區別同音不同義的字;
如:si 音有:思、司、斯、絲、私等。
shi 音有:史、使、駛、失、豕、始。
拼音文字對此無能為力。
其七:字義組合,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小大為尖;魚羊為鮮;舌甘為甜等等,望字知義。
其八,漢字中大部分為形聲字。用部首或偏旁分類,配以聲符。就是常言所說:『秀才會認字,認半邊。』
如:氫、氧、氟、氯,一看知是氣體。
鉀、鈣、鎂、鋁,一看知是金屬。
其九,閩語、粵語、京語、湘語、各地方言雖有不同,而書同文。
日文、韓文和越南文,過去都吸收了部分漢字作書面語。讀音雖然不同,形義卻近似。這又是漢字奧妙之處。
其十,現代腦科學告訴我們:大腦右半球主導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大腦左半球主導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西方科學家揭示了大腦與拼音文字的關係,證實拼音文字的閱讀和書寫均是偏向左腦的『單腦文字』。只是少數一些書寫單詞,大腦右半球才有一定理解。還有文字在左腦半球中的拼讀過程,心理活動多一個層次。
對大腦兩半球中的功能,先賢造字,可能有所察覺。
『耳聰目明』一詞可以說明。
以花字為例:從艹從化,反映於視覺,傳至大腦右半球,引發形象思維。『艹』表示植物類,『化』為兩性繁殖化生,又為音符。由『耳』傳至大腦左半球,雙向思維後的心理交流活動。產生對花的概念意識:花為種子植物的繁殖器,或說是種子植物的胎盤。
漢字的形義和音義由視覺和聽覺反映到大腦兩半球以後,使之共同投入思維活動,作出聰明的判斷和決定。
十一,漢字占用的空間,小於任何一種拼音文字,大大縮短閱讀時間,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
十二,文字改革的重點,不應放在漢字的個體上,前段時期的漢字簡化,有優有劣。例如『證』字,改得很好。
『丑』改為『丑』『 聖』改為『聖』就不好。之、乎、也、者的文言不好,言簡意明的文言,值得提倡,例如『激光』一詞,我作為一個科學的外行,也能膚淺理解。這是多好的名詞。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漢字形象思維的局限性,抑制了人們的科學思維。
拼音文字雖然缺少形象思維,卻激發了人們創造新的形象思維的文化。形(平面)體(立體)的幾何數學應運而生。加上阿拉伯數字的優越性,開拓了形象思維的無限空間。促進了人類科學事業的突飛猛進,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不斷湧現。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在十九世紀中葉,具有戰鬥性。一方面有力地打擊了保守的頑固勢力,另一方面,粉碎了否定中文的極左思潮。到今天,這一口號,勝利地、光榮地完成了它歷史的戰鬥任務。
到今天,我們的歷史任務是,要使華夏文化有機地融入世界文化中,從而成為一體。
海納百川,吸收外來文化,是漢語文字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