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9|回復: 2

[儒家学说] 子畏于匡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2-24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白话译文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后到。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说:『夫子您在,回怎么敢死呢?』

注释

子畏于匡:畏,在这里可以意译为被围困。〖群经平议〗根据〖荀子·赋篇〗〖史记·孔子世家〗考订:『「畏于匡」者,拘于匡也。「畏」为拘囚之名。』

〖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压)、溺。』畏,乃民间私斗,所以『死而不吊』,因为『轻身忘死』。钱穆:『孔子为匡人所围,亦如一种私斗。』按:厌,厭,壓,压。

匡:匡地。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故违之。〖琴操〗:『匡人告匡君曰:「往者阳虎今复来至。」乃率众围孔子,数日不解。子路悲感,悖然大怒,张目奋剑,声如钟鼓。孔子曰:「由,来!今汝欲斗名,为戮我于天下。为汝悲歌而感之,汝皆和我。」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拒,军士僵仆,于是匡人乃知孔子圣人,瓦解而去。』『弹琴所以解匡人,微服所以脱桓魋,圣人劫难之妙用。』

后:颜渊与孔子离散而后到。

以:以为,认为。

女:同『汝』。

何敢死:不敢轻身打斗而致死。〖正义〗:『颜子,必不轻身赴斗如子路之愠怒奋戟。』钱穆曰:『孔子尚在,明道传道之责任大,不敢轻死,一也;弟子事师如事父,父母在,子不敢轻死,二也;颜子虽失在后,然明知孔子之不轻死,故己亦不敢轻身赴斗,三也。曾子曰:「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重其任,故亦重其死。』

先贤注疏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仁者必有勇也。

〖论语正义〗曰:及后,颜子来见,夫子喜出望外,故直道心之所疑,初不料颜子之未死也。至颜子之对夫子曰『子在,回何敢死』,夫夫子遇难而曰『子在』,何也?盖以夫子状类阳虎,匡人疑为阳虎,而误围之,非真欲杀夫子,此直俟其细寻踪迹,审其动静,自足知之。书传言『夫子弦歌不辍,曲三终,而匡人解甲』。忠信笃敬,蛮貊可行,此岂阳虎之所能为者?盖不待夫子自辨,而圣德光著,匡人已知决非阳虎矣。夫子之不轻于一死,颜子盖真知之

胡氏曰:先王之制,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惟其所在,则致死焉。况颜渊之于孔子,恩义兼尽,又非他人之为师弟子者而已。即夫子不幸而遇难,回必捐生以赴之矣。捐生以赴之,幸而不死,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请讨以复仇,不但已也。夫子而在,则回何为而不爱其死,以犯匡人之锋乎

李充曰:圣无虚虑之悔,贤无失理之患,而斯言何兴乎?将以世道交丧,利义互蒙,或殉名以轻死,或昧利以苟生,苟生非存理,轻死非明节,故发颜子之死对以定死生之命也

〖论语集说〗曰:匡人之难,夫子与颜子相失。颜子在后,及至,夫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此惊喜之辞也。夫患难之际,先后不可及,死与不死焉可必哉。然可以死,可以无死,君子不贵于徒死也

〖论语补疏〗曰:〖孟子〗云:『非命也,顺受其正。』『子在』者,圣人知命,不死于非命也;『回何敢死』者,大贤知命,不死于非命也。〖论语〗此文明圣贤知命之学,其所以能不死者

刘宗周曰:一时师弟情深相倚如手足,故曰『吾以女为死矣』,之情也;曰『子在回何敢死』,则依归之情亦至矣。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圣贤遇变而惟以道自信也。今也道未坠地,文既在兹,匡人自不得害夫子,是夫子在也。夫子既在,则回亦以道为重,岂敢轻于赴斗以死乎?

唐文治曰:读此,则圣贤信天知命之诚,与夫全身避害之智,皆在言外。而师弟相依,有如性命,感情之厚,因道义相结而愈深,尤可知矣。

【本章参考书目】

〖礼记〗〖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学案〗〖论语大义〗〖论语集说〗〖论语讲要〗〖论语集释〗〖论语补疏〗〖荀子〗〖史记〗〖琴操〗〖四书解义〗〖群经平议〗。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4-18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子畏于匡》章义理发微

《论语·先进》"子畏于匡"章,虽仅二十余言,却深蕴圣门师生之道与儒者生死大义。本文拟从文本考据、义理阐发、精神传承三端详加剖析。

一、文本考辨
"畏"字训诂,当从俞樾《群经平议》解为"拘囚"为确。《荀子·赋篇》"比干见刳,孔子拘匡"可互为印证。匡地之厄,实因孔子状类阳虎所致,此说见《史记·孔子世家》甚详。琴操所载"弦歌解围"事,虽具传奇色彩,然与《论语》"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之记载精神相通,皆显圣人处变之智。颜渊"后至"非偶然,《孔子家语》载其"遇寇失散",可知当时情势之危。

二、义理阐释
此章要义有三:
其一,见师生生死之契。孔子"以女为死"之叹,非寻常关切,实乃道统存续之忧。钱穆所论三不敢死之义中,"明道传道"居首,最得圣心。颜回"子在"之对,非仅事师如父之礼,更是"道之所在,虽死不辞"的担当。正如《礼记·檀弓》言:"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事师无犯无隐。"

其二,显仁者勇德之真。注疏谓"仁者必有勇",此勇非子路"奋戟"之勇,乃颜回"弦诵自若"之勇。孔子厄于陈蔡时言"君子固穷",与此处"何敢死"同一机杼,皆显"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儒者气节。

其三,明生死义利之辨。李充注指出的"殉名轻死"与"昧利苟生"两种极端,正为颜回答辞所破。儒家"守死善道"(《泰伯》)绝非轻生,而是"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的理性精神。

三、现代启示
当今学人读此章,当思:
1. 学术传承非知识传递,乃生命交融。程子言"颜子之于圣人,具体而微",正因这种精神血脉的相通。
2. 危难之际的从容,源于平素的修养。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的气象,颜回"不远复"的功夫,皆可为法。
3. 真正的文化担当,既非匹夫之勇,亦非明哲保身,而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坚守。

《论语》此章,看似寻常问答,实为儒学生命观的精妙呈现。千载之下,犹令人想见圣门师生相濡以沫、以道相期的动人气象。学者若能于此体会"死生亦大矣"(《庄子·德充符》)的真谛,则近于知仁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