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白話譯文 顏淵向孔子請教行仁之道。孔子說:『約束己身(修身)返歸於禮(踐行禮)這就是仁。一日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稱其仁。行仁是由自己啊,難道是由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其要點。』孔子說:『凡屬於不合禮的不去看,凡屬於不合禮的不去聽,凡屬於不合禮的不去說,凡屬於不合禮的不去做。』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按照夫子的話去做。』
注釋 克己:約束己身。克,意思是『勝』,引申為約束。己,自己、己身。克己即是『約身』,『約身猶言修身也』。馬融:『克己約身。』按:不訓『己』為私慾。惠士奇:『己之欲非己,猶身之垢非身。』阮元:『顏子克己,己字即是自己之己。』 錢穆:『蓋人道相處必以仁,古訓「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專以己身為主,不顧及相偶之對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約束己身為先。』 復禮:復,返也。復禮,將要有所視聽言動,而先返乎禮、合乎禮,謂之『復禮』。 為:是。【註疏】:『言能約身反禮則為仁矣。』錢穆:『仁存於心(內),禮見之行(外),必內外心行合一始成道,故【論語】常「仁禮」並言。』 天下歸仁:歸仁,稱其仁。【正義】:『己誠為仁,人必知之,故能「歸仁」,己得成名也(內)。言天下者,大之也。或曰「天下歸仁」:克己復禮而為仁,則見天下而歸為一體,不復有區別也(外)。』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為仁由己,不由他人。【註疏】:『言不在人也。』此處『為仁』即『行仁』之意。 目:條目、要點。按:具體內容很多,只是問其主要者,故曰『目』。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四者,克已復禮之要點。勿,不要。動,行。鄭康成:『此四者,克己復禮之目。』 按:視聽言動,皆在自己,不在別人,故而為仁由己,不由別人。動,與『視聽言』並列,或解釋為『動容貌』。 事:從事、做。王肅:『敬事此語,必行之。』
先賢註疏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門治心之實學也。 錢穆曰:本章問答,乃孔顏傳授切要之言。 孔安國曰:復,反也。身能反禮則為仁矣。行善在己,不在人也。 【論語義疏】曰:若能自約檢己身,返反於禮中,則為仁也。於時為奢泰過禮,故云禮也。一云:身能使禮反返於身中,則為仁也。 江聲曰:【說文解字】曰:『克,肩也。』克己復禮,以己身肩任禮也。言『復』者,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周易】所謂『不遠復』也。克己復禮,仁以為己任矣,故為仁也。【孟子】曰『湯武身之也』,克己之謂也;又曰『湯武反之也』,復禮之謂也。 【論語註疏】曰:此並下三章,皆明仁也。言能約身反禮則為仁矣。【曲禮】曰『視瞻毋回』『立視五巂』『式視馬尾』之類,是禮也,非此則勿視;【曲禮】云:『毋側聽』,側聽則非禮也;言無非禮,則口無擇言也;動無非禮,則身無擇行也。四者皆所以為仁。 【論語後案】曰:樊遲問仁問知章明智以成仁之道,此言禮以成仁之道。五德之相為用,猶六律六侶之旋相為宮也。 【禮記】曰: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 【論語正義】曰:【禮•中庸】云:『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蓋視聽言動,古人皆有禮以制之,若【曲禮】【少儀】【內則】諸篇,及賈子【容經】所載,皆是其禮。惟能克己復禮,凡非禮之事,所接與吾者,自能有以制吾之目而勿視,制吾之耳而勿聽,制吾之口而勿言,制吾之心而勿行,所謂克己復禮者如此。視聽言動,古人皆致慎之,所以勉成德行,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也。 【周語】曰:步言視聽,必皆無謫,則可以知德矣。 【春秋繁露】曰:夫禮,體情而防亂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禮,目視正色,耳聽正聲,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奪之情,所以安其情也。 陳祥道曰:為仁由己,則不在外矣。為仁由己,故不可以不克己;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故不可以不復禮。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禮】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是禮以仁而後復,仁以禮而後成。 錢穆曰:禮在外,反之己身而踐之,故克己復禮,即猶云『約我以禮』。禮者,仁道之節文,無仁即禮不興,無禮則仁道亦不見,故仁道必以復禮為重。宋儒以勝私慾全天理釋此『克己復禮』四字,大義亦相通。然克己之『己』實不指私慾,復禮之『禮』亦與天理義蘊不盡洽。宋儒之說,未嘗不可以通【論語】,而多有非【論語】之本義,此章即其一例,亦學者所當細辨。 【困學紀聞】曰:孔門獨顏子為好學,所問曰『為仁』,曰『為邦』,成己成物,體用本末備矣。(按:體用、本末,四字當熟思。) 蔡節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言用力在我,而不系乎人也。顏子聞言則喻,而直請問其目。『非禮勿視、勿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克己之目也;『勿』之一字,夫子語顏子用力之要也。視聽言動,一於禮則為仁矣。顏子自知其能從事於斯,故有請事斯語之對。 劉宗周曰:提一禮以溯性命之體,而合之於睹聞顯見,發必中節,是中庸之教也;首拈克復為綱領,終分視聽言動為四目,壹是修身為本,是大學之道也。學者明克復之旨,而六經無餘蘊矣。 孟子曰:仁,人心也。 陳祥道曰:仁者,人道也;聖者,天道也。 朱子曰:此章問答,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幾,非至健不能致其決。故惟顏子得聞之,而凡學者亦不可以不勉也。 【附錄】 不同觀點(淨、染角度): 劉炫曰:身有嗜欲,當以禮義齊之。嗜欲與禮義戰,使禮義勝其嗜欲,身得歸復於禮,如是乃為仁也。情為嗜欲所逼,己離禮,而更歸復之。今刊定云:克訓勝也,己謂身也,謂能勝去嗜欲,反覆於禮也。 朱子曰: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慾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慾。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慾而復於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矣。日日克之,不以為難,則私慾淨盡,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勝用矣。 程子曰:非禮處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須是克盡己私,皆歸於禮,方始是仁。 謝氏曰: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 康有為曰:至於顏子,至善之姿,猶須從事。若中下之人,質性粗惡,嗜欲繁多,若聽自由,則縱慾妄行,必至滅人道以為禽獸,不止國土淪亡已也。 蕅益大師曰:所以夫子直示下手功夫,正所謂『流轉生死,安樂涅槃,惟汝六根,更非他物』。視聽言動,即六根之用,即是自己之事,非教汝不視不聽不言不動。只要揀去非禮,便即是禮。禮復,則仁體全矣。 【相關材料】 柯陵之會,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步高,晉郤錡見其語犯,郤犫見其語迂,郤至見其語伐,齊國佐見其語盡。魯成公見,言及晉難及郤犫之譖。 單子曰:『君何患焉!晉將有亂,其君與三郤其當之乎?』魯侯曰:『寡人懼不免於晉,今君曰「將有亂」,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對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見晉君之容,而聽三郤之語矣,殆必禍者也。夫君子目以定體,足以從之,是以觀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處義,足以步目,今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目體不相從,何以能久?夫合諸侯,民之大事也,於是乎觀存亡。故國將無咎,其君在會,步言視聽,必皆無謫,則可以知德矣。視遠,日絕其義;足高,日棄其德;言爽,日反其信;聽淫,日離其名。夫目以處義,足以踐德,口以庇信,耳以聽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喪有咎,既喪則國從之。晉侯爽二,吾是以雲。 『夫郤氏,晉之寵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懼矣。高位寔疾顛,厚味寔腊毒。今郤伯之語犯,叔迂,季伐,犯則陵人,迂則誣人,伐則掩人。有是寵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誰能忍之!雖齊國子亦將與焉。立於淫亂之國,而好盡言,以招人過,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盡言,齊其有乎?吾聞之,國德而鄰於不修,必受其福。今君逼於晉,而鄰於齊,齊、晉有禍,可以取伯,無德之患,何憂於晉?且夫長翟之人利而不義,其利淫矣,流之若何?』 魯侯歸,乃逐叔孫僑如。簡王十一年,諸侯會於柯陵。十二年,晉殺三郤。十三年,晉侯弒,於翼東門葬以車一乘。齊人殺國武子。 ———選自【國語•周語】
【本章參考書目】 【禮記】【孟子】【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全解】【論語集說】【論語學案】【論語稽求篇】【論語俟質】【論語後案】【論語集注】【論語注】【論語點睛】【國語】【春秋繁露】【困學紀聞】【禮說】【揅經室集】【四書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