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不容青史盡成灰:明清卷】 核心提示:而縱覽歷史,我們會發現,從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明宣德年間,半個多世紀裏,明王朝雖有【永樂大典】【皇明祖訓】等『文化建設成果』,卻未有一位石破天驚的思想家,未有一部足可流芳百世的『文化作品』。
一
講過了明朝中葉錯綜複雜的官場權謀,刀光血影的金戈鐵馬,內外交困的步履維艱,除舊布新的嘔心瀝血,終於要講到一個既熟悉卻又陌生的環節繁榮的文化。
說熟悉,是因為這是一個『八卦』比較多的時代,單是一部『唐伯虎點秋香』的鬧劇,幾百年來『三笑』到今天,依舊令世人意猶未盡。雖是子虛烏有,卻也見證了這個時代文化人物的群英薈萃:書畫有墨香悠遠的吳中四才子,散文有『文必秦漢』的李夢陽領銜的『前七子』,詩文有李東陽執牛耳的『茶陵詩派』,學術有王恕持鞭的『三原理學學派』,觀諸英傑萬象,可謂『群星燦爛』。但20世紀初葉,在半封建社會裏苦苦思索救國道路的中國早期資產階級仁人志士們,縱然政見不同,卻不約而同地給予這時代一個人以至高的推崇,維新派旗手梁啓超贊他『發揚志氣,與自然契合』。革命派領袖孫中山願『自詡為其五百年後私淑子弟』。大時代下,他是大家心有靈犀的旗幟。這個人,便是明朝中葉最偉大的思想家,中國儒家思想承前啟後的傑出人物『白沙先生』陳獻章。
說起明朝的『思想』,這是明朝文化中令後人感到分外陌生的事物,傳統史學觀念裏,明王朝尊崇程朱理學,開八股取士,嚴格劃定『考試範圍』和『答題思路』,字字句句都要從程朱理學中『引經據典』,甚至立國之初大興文字獄,實行高度恐怖的文化專制政策。然而『恐怖』『專制』之後,卻是明朝中後期新思潮的勃興,陽明心學欣欣向榮,晚明『三先生』振聾發聵,『西學東漸』紅紅火火,恰如台灣歷史學家蕭一山所說『專制的明王朝,締造了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文藝復興時代』。而這『文藝復興』的先驅者,便是白沙先生陳獻章。
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又號碧玉老人,南海樵人,玉台居士等,因少年時隨祖父遷居廣東江門白沙鄉,因此別號『白沙先生』。對比同時代的『文化英傑』,『三原學派』掌門人王恕的進士出身,沉浮宦海30年;『茶陵詩派』的開創者李東陽,自小即是『神童』,後又科場高中,一度入主內閣,皆是當時天下的『風雲人物』;唯獨『白沙先生』陳獻章,雖也少年成名,身負奇才,21歲即考入國子監,但此後科場屢遭失敗,仕途無門,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個『白丁』。然而歷經歲月大浪淘沙,當同時代的『英傑』們紛紛隱沒入歷史的塵煙,『白沙先生』卻屹立不倒,在風雲變幻裏終成『旗幟』。了解他的功業,還要從明王朝建國後的『精神文明建設』說起。
二
同中國自漢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一樣,明王朝同樣把儒家思想作為『精神旗幟』,早在『爭天下』時期,朱元璋即廣納各方儒士,設『禮賢館』招攬文化英傑。明初著名文臣宋濂、劉伯溫,皆為當時儒家理學名臣。劉伯溫在向朱元璋論述『建國大業』時,提出了『以孔孟之書為經典,以程朱理學為註解』,程朱理學傳人、元朝理學大師許衡被『陪祀孔廟』。明太祖朱元璋一度欲認程朱理學宗師朱熹為『先祖』,雖『攀親戚』不成,但明王朝立國後,以『八股文』開科取士,考試內容『遵從聖人訓導,以程朱之解為準』,從此『非朱氏之言不尊』,從考試體制到答題方式皆嚴格規定,全國各地縣學、府學,乃至中央的國子監,更要『傳授聖人之教,但有私自妄議評論者,一律重懲之』。甚至朝臣奏報,也需『依八股體例行文,引聖人之教立論』,但有『違制』者,輕則丟官下獄,重責斬首甚至抄斬。至永樂皇帝朱棣在位的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文淵閣大學士解縉以程朱理學為標準,彙輯經傳、集注,編為【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由朱棣『詔頒天下』,從此『合眾途於一軌,會萬理於一原』,正式奠定了朱明王朝建國的『主體思想』程朱理學。
為捍衛『主題思想』,明王朝在文化上厲行專制。明初文化專制,不但有嚴格『體例限制』,連咬文嚼字也到『雞蛋挑骨頭』的地步。朱元璋在位30年,大興『文字獄』,北平趙伯寧有『垂子孫而作則』,朱元璋懷疑『則』通『賊』,殺!常州蔣鎮有『睿性生知』,朱元璋懷疑『生』通『僧』,殺!懷慶李睿有『遙瞻帝扉』,朱元璋懷疑『扉』通『非』,殺!與之類似的『文化案件』,僅明史記錄就有30餘起,皆血雨腥風。朱元璋甚至連『鄒國亞聖公孟子』也敢整肅。一日宋濂為朱元璋講【孟子】,讀到『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一段,朱元璋當場拍案大怒,喝斥道:『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乎?』隨即頒旨,刪去【孟子】一書中『違禁言論』共85處,剩餘175節,編成【孟子節文】,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發行全國作為『欽定教材』。次年,朱元璋又下詔書,大罵孟子言論『非臣子所宜言』,宣佈罷免孟子在孔廟中的『配享地位』,將孟子牌位逐出孔廟,又明告群臣,凡有勸阻者,一律以『大不敬』論罪處死。煞費苦心,終建成了明王朝的『高度文化專制』。
這段『文化專制』,後世史家褒貶不一,比如明朝正德年間名臣楊廷和就曾讚嘆道『倘太祖(朱元璋)在位,豈容時下妖言禍國』?萬曆時期工部尚書朱衡稱讚朱元璋此舉『正人心,明綱常,天下從此大安』。說『天下大安』的確不假,在明初內憂外患,『物質文明』極度落後的『爛攤子』下,朱元璋的『高度專制』,着實起到了『團結全國人民』的作用。洪武、永樂時代『府庫充盈,官民皆富』的盛景,確與之大有關聯,但『消極影響』同樣流毒深遠。明初思想家方孝孺就曾抨擊道『因言論罪,人人自危,非盛世之相也』,明末思想家顧炎武更直言不諱,認為八股文『敗壞人才』『禁錮思想』,近代學者康有為更是『一棍子打死』,痛斥『我中華之保守衰敗,起於明初也』。而縱覽歷史,我們會發現,從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明宣德年間,半個多世紀裏,明王朝雖有【永樂大典】【皇明祖訓】等『文化建設成果』,卻未有一位石破天驚的思想家,未有一部足可流芳百世的『文化作品』,引領詩詞潮流的,竟然是教條死板的『閣體詩』,足見『文化禁錮』之深。
這樣的『死氣沉沉』中,新思想也在『悄悄萌芽』。即使在『主體思想』全面確立的永樂時代,重臣夏元吉率先提出『不因文殺人』,為安撫『靖難之役』後舉國知識分子的牴觸情緒,永樂皇帝朱棣採納其言,並補充入『祖訓』。而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全面復興,至明朝中葉,秉承理學思想卻帶有獨立觀點的思想家陸續出現,代表人物為薛u的『河東學派』和吳與弼的『崇仁學派』。先說薛u,字德溫,山西河津人,天順朝時一度入閣為相。他曾在朱熹講學的白鹿洞講學,核心思想只在一句話:『實理,皆在萬事萬物,聖人之言不過摹寫其理耳。』即中國儒家思想中有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在當時影響深遠,被稱為『北儒』。與之呼應的正是『南儒』吳與弼和他的『崇仁學派』。吳與弼,字子傅,江西臨川人,核心思想為『靜時涵養,動時省察』,雖承襲自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卻否定掉了其中的『滅』字。明英宗天順時代,這『南北兩大儒』皆退職還鄉,開壇授徒,成化至弘治朝諸多英傑都出自其門下,而吳與弼的門徒中,正有明王朝思想史的『旗幟』陳獻章。
作者: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