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漢字的起源,我較贊成漢字源始於結繩記事,八卦。在我國某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着用結繩記事的習慣,雖結繩不能傳承,但八卦還是保留至今。如謂坎( )離( )二卦為水( ),火( )二字之本。遠古人們為記事的需要發明了結繩記事,大事用大結、小事用小結,並且所獲獵物用不同的方位表示。結繩記事一是數量清楚,二是方位明確,但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時間久了,大結、小結不清楚代表何物。這是原始社會人們的簡單記事,更談不上心理活動和思想的表述了。除此以外還有積石記事,刻劃記事,岩畫(圖畫)記事等,研究原始人的諸項非文字記事的方法和記事手段,對於弄清文字的起源的真正情形,有着極大的意義。
伏羲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畫八卦造書契』。【史記】中還說『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紋)章,地應以龍馬負圖。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書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諧聲。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天下文字,必歸六書。』
所謂伏羲造字之說,是指東夷人進入龍山文化時期在七千年以前開始出現文字的創造。伏羲造書契的傳說,能說明在古代的伏羲群落中,開始了紋文記事和所謂的『圖畫文字』和『圖示文字』,即表意符號的記事。依據古代學者所撰文獻和世代流傳的傳說,許多有關遠古時代的基本梗概在對史前遺址的發掘考古中得到了不斷的揭示和印證。就在伏羲氏部落生活的地區——中原東部和黃淮流域,遺址中的陶器上有了許多刻劃記事的符號,半坡遺址陶刻符號;姜寨遺址陶刻符號;臨潼遺址陶刻符號等。
漢字起源於原始圖畫,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曾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圖畫』的主張。現已被多數學者所接受。圖畫作為藝術,它的手段是形象。而圖畫作為文字,它的手段是圖示。甲骨文中獨立的圖形,也就是獨體字,是通過圖示的手段產生的字乃至詞的標誌。獨立的圖形又可作為結構成分組合成複合圖形,也就是合體字。而合體字的圖示作用是通過結構成分的圖示作用達到的。以『逐』字為例:在甲骨文中,它的形體是『足』的前方有一頭『豕』。把字形與字義聯繫起來就是:追趕野豬。追逐之意雖然需要依靠構圖,但表意的基礎是由『足』引伸出的追、跑之意可見『足』、『豕』的圖示作用是其關鍵。
卦象文字。伏羲時代所產生的八卦,可稱之為八卦易;神農時代和黃帝時代出現的八卦,可稱之為連山易和歸藏易;歷經廈、商、周三代之易,至文王演易之後形成完整而有序的六十四卦並爻辭,然後才構成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的【周易】。伏羲時代的時間段,大約為7000-8000 年前,在考古學上謂之裴里崗文化,可以舞陽賈湖文化為其標誌。【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傳】載【易】博士淳于俊雲 『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各繇其事,故【易】者變易也』。從八卦的創製到周易的形成,貫穿始終的是一個『變』字,【易】者乃『變易』也。據此,伏羲創八卦、神農演六十四卦有文字依據。
不僅如此,從文物考古資料中,同樣可以找到佐證。與神農時代相對應的考古學文化,是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和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可以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為例;大汶口文化則以大汶口遺址為其代表,來看看此時易學發展的狀況,五十年代發掘的西安半坡遺址,據碳14 測定其年代為6720±135 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從原始文字看,在西安半坡遺址中共發現各種不同的簡單符號113 個標本。這些符號都是刻在飾有寬帶紋或大的垂三角形紋飾的直口缽的外口沿部分。符號筆畫簡單,形狀規則,共三十多種,豎、橫、斜、叉均有。
對於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的刻畫符號,郭沫若曾說: 『刻劃的意義至今雖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於省吾對此亦云:『西安半坡所發現的仰韶文化的陶器的口緣外,往往刻劃着簡單的文字。例如五作,七作+,十作 ,不難設想,當時的簡單文字不會也不可能只限於陶器上,陶器以外,自然要有更多的文字,這種陶器上簡單的文字,考古工作者認為是符號,我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考古的新發現,愈來愈證明郭、於二位觀點之正確性,亦愈來愈多的人對此所持的肯定態度。
不僅如此,而且還有的學者把這些簡單的文字與八卦文字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與西安半坡遺址相類,同屬於仰韶文化遺存的是臨潼姜寨遺址。在八卦易學的發展上,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個是它的刻符八卦文字,另一個是它的八卦方位圖。發現的刻劃符號文字共42 種,分別刻在102 件完整的陶器或陶片上。筆劃簡單的符號較多,也有十劃以上的符號。一豎道數量最多,其中8 件是在完整和已復原的陶缽上發現,其中一件是刻劃在缽的黑色寬帶上,其它都在殘陶片上。兩長豎道右斜者2 件,『』形者3 件, 『7』形者3 件,斜『十』字形者4 件等。臨潼姜寨遺址中的刻符文字,不僅在數量上與半坡刻符相類,而且在刻劃的位置上及其它方面,都有相同之處。有的學者將其分為數字刻符和單字刻符兩類,『數字刻符可能表示陶順標號或種類』; 『單字刻符可能是器物所有者或器物製造者的符號』。並認為它是中國文字的原始形態或原始階段,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也有學者認為, 『刻符已各具文字,它是古漢字的起源,已有基本固定的形、音、義,和商周甲骨文、金文屬一個系統,即象形文字系統』,認為『它已包括數字文字和表意的象形文字』。還有的學者結合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把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等的仰韶文化遺存,上與斐里崗文化,下與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乃至二里頭夏文化等聯繫起來,進行綜合比較、分析、研究,並升華到卦象文字的高度來考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如在西安半坡P4123、姜寨T220H275,十三號陶缽上都刻有『X』字。它與商周甲骨文、金文『五』字的構形相同,當是古文『五』字。陶缽本名為盂,屬缶類器皿。顏師古註:『盂,食器也,若而大,今之所謂盂也』。盂,通作杆,孔穎達【疏】:『杆,俗之盆也』。這說明陶缽當屬缶器皿。因八卦中的『坤』卦可以象徵缶,故也可作為陶缽的象徵。『五』通作伍。【周禮∙小司徒】:『五人為伍』。賈公彥【疏】:『伍者,聚也』。虞翻註:『坤為聚』。故這裡的『五』字當是『坤』卦之象。
再看看臨潼姜寨第2 期文化遺存中發現的另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姜寨】一書圖一八六中有兩個圖案(ZHT12:18、ZHT8M128:1)系用黑彩施於細頸壺口面,其圖案似與方位有關,圖案均是外圓,中心一小圓,即細頸壺的口圓,大圓與小圓之間,是指示方位的彩繪。一件圖案是指示四方,另一個圖案是指示四面八方。圖一八四(ZHT42:6),粗看起來以為四組黑彩樹葉紋,仔細一看在繁雜的圖案中隱約可見其方位,有關專家認為,上述圖案系『易卦』方位圖。
在江蘇省海安縣青郭遺址中發現的『易卦』刻文,即可體察到八卦從單卦到重卦的發展脈絡。據有關專家考證,在遺址中『出土骨角木四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個,例如三五三、三六四、艮下,乾上屬遁卦;六二三、四三一、兌下,震上屬歸妹』。從該遺址中發現的八卦,已不再是單卦了,而且業已證明它確是重卦了。綜上觀之,從八卦易到連山易,也就是說,從伏羲創八卦到神龍演六十四卦,既有史書上文字之記載又有文物之考證,不難看出這一論點似可成立。
文字的發明,從裴里崗文化到仰韶文化前期的文物發掘中,出現的八卦文字和原始文字,業已打破了傳統認為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說法。大汶口文化的遺存中出現的原始文字,令人刮目相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的陶缸上發現文字4 個,在諸城縣前寨遺址的陶片上發現文字1 個,又在寧陽縣堡頭村的墓葬里發現文字1 個,這六個原始文字的發掘和發現,取得了幾位著名專家的共識。李學勤先生歸納為四個特點:『1、同後世的甲骨文、金文形狀結構接近,一看就產生很象文字的感受。2、只見於特定器種,而且在器外壁的一定位置上,與金文在器物上的位置類似。3、象形而有相當程度的抽象化,不是直接如實的描畫。4、與裝飾的花紋不同,不能分解為若干圖案單元。』[3]在南北相距千餘里的範圍內,都發現這種符號,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並由此推測,這是中國漢字源頭,是最早的象形文字。所有這些,為爾後的夏易、商易乃至【周易】,奠定了原始基礎和提供了原始條件。凡此種種,如果沒有考古學上的豐富的文物資料,是很難確知,八卦的起源問題及其它有關問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