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樊遲請學稼全文翻譯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白話譯文 樊遲向孔子請教學習種地。孔子說:『我比不上老農。』樊遲請教治理菜園。孔子說:『我比不上老圃。』 樊遲出去後,孔子說:『不上進之人啊,樊須!在上位者崇尚禮,百姓就沒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者崇尚道義,百姓就沒有敢不服從的;在上位者崇尚誠信,百姓就沒有敢不盡忠的。像這樣的話,四方的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孩子到這裡來了,哪裡用得著自己學習種地呢?』 注釋 稼:種植五穀。 不如:比不上。 爲圃:治理菜園。爲,治理。圃,種植蔬菜之地。老圃,指種植蔬菜有經驗的人。 小人:即『細民』,與『大人』相對,此處指不學『大人之事』『大學之道』的人。 好禮:崇尚禮,指用周禮治國。 義:道義。 服:內心服從。 信:誠信。陳祥道:『好禮然後好義,好義然後好信,與【禮記】「修禮然後好義,好義然後體信」同意,此學之序也。』 用情:忠實對上。情,情實。孔安國:『民化於上,各以實應。』 如是:如此。是,此、這。 襁負其子而至:襁,指背小孩的衣物。負,背。李充:『負子以器,言化之所感,不召而自來。』錢穆:『四方之民皆來至其國,斯不待教民以稼,而民之從事於稼者將大增。古者井地授田,耕戶有去留之自由。』 先賢註疏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教樊遲以經世之學也。 朱子曰:禮、義、信,大人之事也。好義,則事合宜。敬、服、用情,蓋各以其類而應也。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禮義忠信爲治民之要。孔子怒其不學禮義而學稼種,故拒之。其不學禮義而學農圃,故曰『小人也』。孔子遂言禮義與信可以教民也。禮毋不敬,故上好行禮,則民化之,莫敢不敬也。人聞義則服,故上好行義,則民莫敢不服也。以信待物,物亦以實應之,故上若好信,則民莫不用其情。夫禮義與信足以成德化民,如是則四方之民感化自來,皆以襁器背負其子而至矣,何用學稼以教民乎? 李炳南曰:孔子勉勵弟子們要研究修己安人的大學問,要致力於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不要分心去種穀種菜,因爲種穀種菜的事情自有農業專家如老農老圃去作。而且農業是否振興,要看政治是否改善,如果政治不好,則農業以及工商等業都興不起來。所以改善政治實爲發展農業的先決條件。 楊氏曰:樊須游聖人之門,而問稼圃,志則陋矣,辭而辟之可也。待其出而後言其非,何也?懼其終不喻也,求老農老圃而學焉,則其失愈遠矣。故復言之,使知前所言者意有在也。 李充曰:行禮不以求敬,而民自敬;好義不以服民,而民自服;施信不以結心,而民自盡信:言民之行上,猶影之隨形也。聖教殷勤,唯學爲先,故言『君子謀道不謀食』。又曰:『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錢穆曰:孔子非不重民食,然學稼學圃,終是小人在下者之事,君子在上臨民,於此有所不暇。 陳祥道曰:君子能爲小人之所不能,而不能遍能小人之所能。樊遲不知君子之道(大人經世之學),而請學小人之事。蓋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樊遲之學稼,陳相之學許行,其能兼物物哉?宜孔子孟子之所不許也。 徐英曰:孔子誨人,悉經世之大本、形上之至道,若夫百工技藝之事,不列教科之中。農家雖古九流之中,然小人之事,所以養君子。無君子莫治小人,豈君子而爲小人之事哉?使君子而爲小人之事,是兼小大之務,而與民爭利矣。且『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況稼穡之事乎? 【論語正義】曰:若士之爲學,則由成己以及成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但當志於大人之事,而行義達道,以禮義信自治其身,而民亦向化而至,安用此學稼圃之事,徒潔身而廢義哉! 【論語集注考證】曰:所貴學於聖人者,以【大學】明德新民之道、修己治人之方也。而樊遲以學稼圃爲問,故夫子以不如老農老圃拒之,責之至矣。而又以『小人』名之,繼以大人之事言之,可謂明盡。 劉宗周曰:古四民之業,皆不廢學,即道即藝而大小則有判矣。故士爲四民之首,尤專責以大學之道、修己治人之方,而世道所賴以不墜者也。 附錄 【論語學案】曰:大人之學,禮義信而已,道一也,而其肅然整齊者謂禮,截然果斷者謂義,肫然懇至者謂信,皆性體之流露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大義】【論語學案】【論語集注考證】【論語會箋】【四書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