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560|回覆: 2

[儒家學說]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1-1 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延章按:【素書】曰,『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又曰,『以明示下者暗』。何謂?『足以照下』者,以其德彰而為他人榜也,故謂之人俊傑也人之。『以明示下』者,德不足以照人,而自示於人,此今之所謂『半桶水』是也,然則,何以而暗歟?自滿而無所益也。持燈而照人,見人而無自見也。

論語·憲問篇第三十一章·子貢方人原文

簡體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正體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口語解釋

子貢評論別人。孔子說:『賜啊很賢能了吧?要是我的話就沒有這閒工夫。』

延章疏:子貢議論別人是非舌也,夫子不恥此街頭巷尾之嚼,孔子說,『賜已經很賢能了嗎?若是我,就沒空閒他人議論。』此章有三要點:一、君子但以身作則,正其言行,端其品德,作為他人榜樣;二、凡議論他人者,必自身不足,【素書】:以明示下者暗;三、君子不護子弟之短,今之師徒誹人之學而不厭,孔子則問道於老聃。

注釋

方人:評論。方,比、比方的意思,即對比評論人物的優劣,古人謂之『品藻、品鑑』。【義疏】:『比方人不得不長短相傾。』延章註:方,【說文】倂船也,方人,比倂較量他人,議論其是非。

賢:賢能。

不暇:沒有空閒。暇,空閒。

先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抑子貢也。

戴溪曰:此聖人以其身為子貢訓也。若一日三省吾身者,必無工夫方人矣。為善惟恐其不足,救過惟恐其不給,雖聖人猶以為不寢不食也,何暇論人哉?

朱子曰:比方人物而較其短長,雖亦窮理之事。然專務為此,則心馳於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故褒之而疑其辭,復自貶以深抑之。

鄭汝諧曰:『賜也賢乎哉』,以方人為能也;『夫我則不暇』,以治己為急也。二者之得失,相去遠矣。賜也宜知所擇焉。

張栻曰:『夫我則不暇』,求之他人,不若篤其在己也。聖人抑揚之間,所以長善救失者,宜深味也。

東溪劉氏曰:學道者汲汲乎治身而已,庸有暇於品藻乎?

劉宗周曰:方人,非聖人之所暇也,烏得為賢方人?為賢,正欲其反觀自鏡,深自引愧,以為進德之地雲耳。故曰仍就方人之見,而提醒之,深於教矣。

蕅益大師曰:『不暇』二字,頂門針也。若能思齊內省,則妍媸立辨,不名為方人矣。

謝氏曰:聖人責人,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如此。(按:每見聖人之溫潤。)

江謙曰:可知聖人,無時不是修己

唐文治曰:比方人物,而較其長短,知人之學,亦聖門所重也。然知人必先自鏡,乃能確得其淺深高下,而無所差失,故夫子贊子貢優長於此,而復恐其自治之疏,特自反以教之。(按:亦是一說。)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學者當以自治為先也。人之為學,終其身無可已時,即終其身無有暇時。

吳康齋曰:日夜痛自檢點且不暇,豈有暇檢點他人?責人密,自治疏矣,可不戒哉

附錄

錢穆曰:一部【論語】,孔子方人之言多矣,何以曰『夫我則不暇』?宋儒謝良佐見大程子,舉書不遺一字,明道曰:『賢卻記得許多,可謂玩物喪志。』謝聞之,汗流浹背。及看明道讀史,又卻逐行看過,不差一字。謝甚不服,後來醒悟,常以此事接引博學進士。其事可與本章互參。

王昶【誡子書】曰:夫毀譽,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是以聖人慎之。孔子曰:『吾之於人,誰毀誰譽;如有所譽,必有所試。』又曰:『子貢方人。賜也賢乎哉,我則不暇。』以聖人之德,猶尚如此,況庸庸之徒而輕毀譽哉?

陳祥道曰:不器於人者然後能器人,器於人者不可以器人。子貢器於人而已,其方人也不亦過乎?孔子曰:『賜也賢乎哉?』以賢者過之也。子貢對衛將軍文子則謂顏淵之相,冉雍有志之君子,仲由才任治戎,冉求好學博藝,至於公西赤、顓孫師、曾參、卜偃、滅明、高柴、南容之徒,莫不在其所議,而孔子笑之,蓋譏其方人之過也,故子以為不暇。左氏之品藻,班固之變美,不免後世之譏者,以其不能器人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大義】【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新解】【論語點睛補註】【石鼓論語答問】【明儒學案】【四書解義】【誡子書】。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4-3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子貢方人"章義理抉微

【論語】此章雖簡,然聖門教法精義具焉。延章先生引【素書】"明足以照下"與"以明示下者暗"對勘,誠得聖學真髓。今試為申說三義:

一、君子立身之本在反求諸己
朱子謂"心馳於外則自治者疏",實抉中此章肯綮。孔子"不暇"之嘆,非僅時間之謂,乃指心性工夫不容間斷。【中庸】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正是此等工夫。戴溪"三省吾身"之說,劉宗周"反觀自鏡"之論,皆得聖人"為己之學"真傳。觀【論語】全書,孔子於顏回"不遷怒,不貳過"深致讚嘆,正可見聖門心法。

二、品鑑人物之辯證關係
鄭汝諧謂"以方人為能"與"以治己為急"得失相遠,實具深見。考【論語】載孔子論子產、晏嬰等賢大夫,子貢亦嘗問"今之從政者何如",是知品藻人物本為儒家重要工夫。然孔子特重"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政】),其要在立乎其大者。若專務比較短長,則如蕅益大師所誡,失卻"思齊內省"本旨。

三、聖門教法之顯微無間
張栻言"聖人抑揚之間所以長善救失",最得教化精微。孔子"賜也賢乎哉"之問,非真許其賢,乃【禮記·學記】"道而弗牽"之教法。謝氏謂"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正見聖人"溫而厲"之教態。觀【孔子家語】載孔子批評子貢"說而不繹",與此章教法如出一轍。

要之,此章實關儒學兩大要義:其一,"古之學者為己"(【憲問】)的根本立場;其二,"君子求諸己"(【衛靈公】)的實踐路徑。延章先生引【素書】為證,揭示"自昭明德"與"炫智矜能"之辨,可謂洞見道體。學者當於此章細玩"不暇"二字,體會聖人終日乾乾、自強不息之聖功,方不負聖門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馬奇 發表於 2025-4-4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貢方人"章義理疏證

【論語·憲問】"子貢方人"章雖僅十六字,然聖門教法精義具在。今據經傳註疏,分三端疏證其義理:

一、聖教本旨:修己為先
孔子"不暇"之訓,實為儒家"反求諸己"根本工夫。【禮記·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正與此章相發明。朱子謂"心馳於外則自治者疏",揭示儒家"內聖外王"之次第。戴溪"三省吾身"之說尤切,曾子日省其身,顏子"不遷怒,不貳過",皆證聖學以自治為急務。鄭汝諧"治己為急"之解,深得夫子微意。

二、品鑑之弊:德業之障
"方人"之失,其害有三:一則"以明示下"(【素書】),如持燈照人而不自照,終致"自滿而無所益";二則"較其短長"(朱子語),易生是非分別之心,違"忠恕"之道;三則"心馳於外"(朱子語),廢格物致知實功。劉宗周謂"深自引愧以為進德之地",正針砭此弊。謝氏稱聖人"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可見溫而厲之教法。

三、教學智慧:抑揚之妙
孔子"賜也賢乎哉"之問,實"就方人之見而提醒之"(劉宗周語),乃"長善救失"(張栻語)之妙用。此中蘊含三種教育智慧:其一"褒而疑其辭"(朱子語),啟其自反;其二"自貶以深抑之"(朱子語),示以榜樣;其三"仍就方人之見"(劉宗周語),因勢利導。蕅益大師謂"不暇二字頂門針",正指此機鋒直指之妙。

要之,此章雖為訓子貢而發,實為萬世立修己之準繩。【周易·艮卦】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孟子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皆可與此章相印證。學者當以"不暇"二字為座右銘,終日乾乾,反觀自照,方不負聖人之垂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