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道德經和論語大致內容和針對人群都是誰?我把它提煉一下,如右:道德經和論語分別針對哪些人群? 由於時間及篇幅的限制,簡要回答如下: 要明確兩本書分別針對的人群,就要先了解一下兩本書的成書、傳承歷程。 目前關於兩本書的具體成書歷程,應該沒有通行的定論。一般認為【道德經】大概成書於周敬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五一八年。傳說【道德經】是老子一夜著成,但這種傳說可信度極低,有人考究過,當時的竹簡書寫容量很低,五千言的【道德經】恐怕要百多兩百支簡,不說書寫材料,就說書寫速度,當時的篆體書寫速度是極緩慢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拿起毛筆嘗試一下篆書的書寫速度。一般認為,【道德經】與【論語】一樣,是老子的弟子集作。
道德經
道德經 後世傳承方面,【道德經】目前主要有三類版本:楚簡本(春秋戰國殘本)、帛書本(春秋戰國)、河上公本(漢文帝時人)、王弼注本(魏晉時人)。上面的四種版本,只有兩種版本真正流行過:河上公本、王弼本。其中又以王弼本最為流行,今本亦以王弼本為流行本。 今人一般認為先秦七大家是: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莊子、墨子。其中老子、孔子居前,但根據論語來看,孔子在世時,春秋戰國沒有多少諸侯國是用孔子的學說的,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比較流行的,是老子為首的道學,其他的法家、墨家應該與儒家差不多的地位。 而漢朝董仲舒獨尊儒學。很多人有錯覺,以為儒家是漢朝以後才興起,但儒學自西周文王演易後,就興起了:人文王道之學。孔子傳承周易、作春秋,傳承詩、書,其弟子又作左傳、公羊傳,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旨在傳承西周的人文王道之學。而論語發揚了孝道、創新了五常、三綱,宏揚了華夷之辨、尊王攘夷等。
相反,其實是道家應用不多,有人說【道德經】也是傳承於周易的,怎麼不算是興起於西周呢?這個且不論,【道德經》裡關於人文王道的論說,並不符合西周以來的道德禮制標準。 跳過漢朝,從魏晉開始,【道德經】開始重新興起,並長期主導中國社會,而唐、宋、明即比較明顯地傾向於儒家學說——科舉主要教材。春秋戰國、魏晉比較傾向道學,而自魏晉以後,道學一直並重,基本沒有邊緣化。 上面的論述,對於題主的問題已經 有明顯的答案了:【道德經】比較適用於亂世,【論語】比較適用於盛世。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個人以為,道學、儒學,都是華夏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精粹,對於個人,都可以學習,但是,【道德經】畢竟是一部只講天理,不講人道的典籍,對於其理論學說,在生活應用時,應當有所取捨。當然,【論語】亦是如此。比如,在當今時代,日趨平盛,當然是儒學為主,但是就個人而言,創業初期,可能應用道學比較合適,而一旦有所成就,即可以考慮多用儒學指導經營策略。 知乎上該問題沒有更多比較有價值的回答,就暫不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