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卷6天道诗解4五变而后形名可举九变而后赏罚可言 题文诗: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道德已明,仁义次之,仁义已明,分守次之, 分守已明,形名次之,形名已明,因任次之, 因任已明,原省次之,原省已明,是非次之, 是非已明,赏罚次之,赏罚已明,愚智处宜, 贵贱履位,仁贤不肖,皆能袭情.必分其能, 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 以此修身,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此谓太平, 治之至也.故古书曰:有形有名.形名也者, 古人有之,非所以先.古语道者,五变而后, 形名可举,九变而后,赏罚可言.骤语形名, 不知其本;骤语赏罚,不知其始,倒道而言, 迕道而说,人之所治,安能治人?骤然而语, 形名赏罚,此但有知,治之具也,非知治道. 为天下用,而不足以,用天下也,此谓辩士, 一曲之人.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 此但下之,所以事上,而非上之,所以畜下. 【原文】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18),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19),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20),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21),贵贱履位(22),仁贤不肖袭情(23)。必分其能,必由其名(24)。以此事上,以此畜下(25),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26)。此之谓太平(27),治之至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28),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29),九变而赏罚可言也(30)。骤而语形名(31),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32),迕道而说者(33),人之所治也(34),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35),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36),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37)。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译文】 所以古时明大道之人,先明天道而把道德放在其次,道德既明则把仁义放在其次,仁义既明则把职责放在其次,职责既明则把名实放在其次,名实既明则把因职授事放在其次,因职授事既明则把推究省察放在其次,推究省察既明则把是非放在其次,是非既明则把赏罚放在其次,赏罚既明则愚笨的与聪明的都安排合宜,尊贵者与低贱者各就其位,仁厚的贤达的和不成才的都依据实际作了安置。按其能加以区分,由其名而责其实。用这一套来服事君主,畜养下民,治理万物,修养自身,就会不用智谋,复归于虚静无为之天道。这就叫作太平,是治道之极致。 古书上说:『有形有名。』形名之区分,古人就有的,只是不放在首要地位。古代谈论大道的人,经历五个层次 的演绎推理,形名辨析可列举出来,九次演绎推理,赏罚被讲说出来。急剧匆忙去讲说形名问题,就不知道它之所本;匆忙讲述赏罚问题,就不知道它之所始。违背道去讲,抵触道去说,只能为人所治,怎么能治理别人!匆忙讲说形名赏罚的人,他们只知治世的具体方法、手段,并不真正懂得治世之道。这样的人可用于为天下事奔波劳碌,不足让天下自己治理自己。这就是言辩之士,只具一孔之见的人。五礼之法,长度计算,名实比较审核,古代就有。这是臣用以事奉君的,不是君用以畜养臣民的。 【注释】
(18)分守:职责、职守。
(19)因任:根据职责授与职事。
(20)原省:推究省察,指对人进行政绩考核。
(21)愚知处宜:愚笨的人和聪明有智之人都安排合适的位置。
(22)履:践,就。贵贱履位:尊贵者与低贱者各就各位。
(23)袭情:依据实际情况。袭,因袭、依据。情,实也。
(24)必分其能:人各有所能,不能兼也,故称分其能。必由其名:能各有名,不能相混,必循名以责实。 (25)畜下:治理下民之意。畜,养。
(26)归其天:复归于虚静无为之天道。
(27)大平:太平盛世,治道之极致。大,同太。
(28)形名之分辨,古代就有了。
(29)五变:论述中经历五个演绎推理过程。具体次序为:一天,二道德,三仁义,四分守,五形名,六因任,七原省,八是非,九赏罚。这句的意思为,推理至第五层,形名之辨即列举出来。
(30)九变:演绎推理至第九层。
(31)骤:急剧、匆忙之意。
(32)倒道:与道相反相违。指违背大道由本及未的先后次第,把形名赏罚等次要的、枝节的东西提到首位,即是倒道。
(33)迕,违逆。迕道,与倒道同义。
(34)人之所治:被人治理。 (35)知治之具:只知治世的具体方法、手段,不知精神实质,知未而不知本。 (36)这句的意思力:可用于为天下事奔波操劳,不足以让天下自行治理,可有力而治而不能无
为而治。
(37)一曲之人:只有一孔之见,一枝之长,不通晓无为大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