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那麼,這一章用現代漢語怎麼說呢?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悌兄弟,卻喜好犯上,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犯上,卻喜好作亂,這種人呢,是從未有過的。德高望重的人,都務求事物的根本,一旦根本確立了,事物的道義規律就呈現出來了。孝順和敬悌這樣的態度,是培養一個人的賢仁稟性的根本吧。 【論語新解·學而篇】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那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 【論語譯註·學而篇】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中心思想 那麼,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第一,我們處理事物,要務求事物的根本,考察清楚它的起因和立足所在,確立了事物的根本,我們才能更好的認識事物的規律、義理、道義。 第二,孝悌是一個人修成仁義稟性的根本。 思維啟發 那麼,這一章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麼呢? 第一點,【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載物。而德望首先源於仁義的稟性,所以我們要修立厚德的話,必須先培養仁義的稟性。而仁義的根本又在於孝悌,所以我們要養成從小孝順父母,敬悌兄弟的心性、態度。 第二點,我們凡事都要追究清楚事物的根本,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根本,我們才能看到事物的道義、義理、規律,也才能由此根據事物的規律,去處理好這些事物。 詞語注釋 ⑴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以小三十三歲之說較可信.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一般稱字.獨曾參和有若稱『子』另外.冉有和閔子騫偶一稱子.又當別論.因此很多人疑心論語就是由他們兩人的學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稱子.可能是由於他在孔子死後曾一度為孔門弟子所尊重的緣故這一史實可參閱禮記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至於左傳哀公八年說有若是一個『國士』.還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稱為『子』的原因. ⑵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音讀和意義跟『悌』相同.音替.tì.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封建時代也把『孝弟』作為維持它那時候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 ⑶犯牴觸.違反.冒犯. ⑷鮮音顯.xiǎn.少.論語的『鮮』都是如此用法. ⑸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裝形式.古代句法有一條這樣的規律:否定句.賓語若是指代詞.這指代詞的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 ⑹孝弟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一種最高道德的名稱.也有人說宋人陳善的捫虱新語開始如此說.後人贊同者很多.這『仁』字就是『人』字.古書『仁』『人』兩字本有很多寫混了的.這裡是說『孝悌是做人的根本』.這一說雖然也講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應.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說.『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這意. ⑺與音讀和意義跟『歟』字一樣.論語的『歟』字都寫作『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