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7|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1.6 由家庭孝悌延伸出來的以孝治天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3 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說呢?
孔子說,為人弟子,在家要對父母孝順,在外要對師長和上司像兄長一樣敬悌。要謹慎地行事,以免說了做不到,要廣泛地愛惜眾人,以免背離仁德。實踐之餘,就多學經典,這樣就可以用實踐辨證經典,用經典指導實踐。
論語新解·學而篇】先生說:『弟子在家則講孝道,出門則盡弟職,言行當謹慎信實,對人當泛愛,而親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餘力,再向書本文字上用心。』
論語譯註·學而篇】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匝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

本章宗旨
這一章的宗旨是什麼呢
孔子認為,孝悌是相對的,共存的,可以延伸的古代所謂的以孝治天下就是孝悌延伸出來的,儒家的五常也是以孝悌為基礎,衍生出來的。隨着『義』的範圍擴大或縮小,孝悌的具體涵義會有所變化。就義的某個範圍而言,孝順是對最德高望重的人的態度,敬悌是對和自己同層的人的態度。比如,當『義』的範圍限定在家庭,孝順就是對父母的態度,敬悌是對兄弟的態度;又比如,當『義』的範圍限定在公司,孝順就是對上司的態度,敬悌是對和自己同層的同事的態度。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厚德和能力去主持這個範圍內的『大義』。

思維啟發
那麼這一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義是有範圍效應的,比如家庭、公司、國家。不同範圍的義不能混為一談,比如家庭之義不能與國家之義混淆,不能有『盡忠盡孝不能兩全』之說;而且更親的範圍的義,要比更疏的範圍的義,更重要,就是說,盡孝先於盡忠。正是如此,有時盡忠而不能盡孝,才顯得可貴,但不能因此認為先盡忠後盡孝。
其次,為人處事不能越逾德高望重的人,去主持該範圍內的義,否則就叫叛逆。比如在公司範圍內,我們不能公然地指點上司或公司工作的問題,只能通過書信與上司反映,只有上司才有足夠的德望和能力去處理這些問題。
最後,行踐和理論,要相結合,不能死讀書,不能蠻幹事。其中,又以行踐為重,其次才是學文。

詞語注釋
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甲、年紀幼小的人;乙、學生。這裡用的是第一種意義。
入、出,【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則知這裡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宮』.『出』是『出己宮』.
謹,寡言叫做謹.詳見楊遇夫先生的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卷一.
仁,『仁』即『仁人』.和【雍也篇】第六的『井有仁焉』的『仁』一樣.古代的詞彙經常運用這樣一種規律:用某一具體人和事物的性質.特徵甚至原料來代表那一具體的人和事物。
文,春秋以前的文,一指文字,二指文獻經典,即理論知識。所謂的『知行合一』,就是孔子的『行』『文』相輔發展而來,『行文相輔』更周全。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4-17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學而】第六章義理髮微

(一)孝悌之道的本體論闡釋
孔子所言"入則孝,出則弟",實為儒家倫理體系的元命題。鄭玄注【孝經】云:"孝者,德之本也",此"本"非僅道德起點,更是存在論意義上的生命根源。在先秦語境中,"孝"字從老從子,揭示代際傳承的宇宙法則;"悌"字從心從弟,彰顯橫向倫理的心性基礎。程頤謂:"孝悌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此辨正說明孝悌乃實踐仁道的樞機。

(二)倫理推擴的辯證邏輯
"泛愛眾而親仁"體現儒家"愛有差等"的實踐智慧。朱熹【集注】指出:"親仁,謂親近有仁德者。"這種由親及疏的推愛過程,既不同於墨家兼愛,亦有別於道家齊物。王陽明在【傳習錄】中闡發:"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孝弟是這生理髮見最初處。"可見孝悌作為"良知良能"的初始呈現,具有向公共領域延伸的內在動力。

(三)知行關係的現代詮釋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蘊含深刻的實踐哲學。陸九淵謂:"六經皆我註腳",並非否定經典價值,而是強調實踐的主體性。清儒顏元更直言:"讀書無他道,只須在'行'字着力。"當代學者徐復觀指出,此章揭示儒家"即工夫即本體"的特質,道德實踐與經典學習構成詮釋學循環。

(四)組織倫理的現代轉換
將孝悌原則運用於現代組織,需注意三點要義:其一,領導者的"德望"當如【大學】所言"明明德",非僅職位權威;其二,同事之"悌"應體現為"和而不同"的協作精神;其三,反饋機制可借鑑董仲舒"屈君而伸天"的思想,通過制度性渠道實現良性互動。

(五)當代啟示錄
1. 倫理差序的現代調適:在全球化語境中,需構建"差序格局"與普遍主義的辯證統一
2. 實踐智慧的培養路徑:建議採用"反思性實踐"模式,每日三省與經典閱讀交替進行
3. 組織忠誠的合理邊界:參考【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原則,建立職業倫理的批判維度

結語:本章微言大義,實為儒家實踐哲學的濃縮範本。在解構傳統與重建價值的當代,我們更當深味"行有餘力則學文"的深意,使古老智慧在創造性轉化中煥發新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