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六官在手以為轡,故曰:御四馬者執六轡,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馬者,正身以總轡,均馬力,齊馬心,迴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長道,可以趣急疾。此聖人所以御天地與人事之則也。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轡,已與三公執六官,均五教,齊五法,故亦唯其所引,無不如志。」』】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六官』在【周禮】,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稱為『六官』或『六卿』。 『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種官職的合稱。在周朝『三公』就是太師、太傅、太保。 『五教』,五常之教,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舉八元,使布五教與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五教』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孟子提出『五倫』。五倫大道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法』儒學界稱為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常法。 古代統治天下的君主以『六官』來統治國家,把『六官』掌握在手,就如同君王握住了馬韁繩。駕馭一輛馬車的人,要握好六條韁繩,治理天下的人要統領好『六官』。因此,善於駕馭馬的人,必須端正自身,總攬韁繩,使馬均勻受力,讓馬齊心一致。即使道路迴旋曲折,到處都隨心所欲,這樣既可以遠行千里,也可以快速奔馳,這也是聖人之所以能處理好天地和人事的法則。天子把內史作為左右手,把『六官』當作韁繩,再同三公一起管理好『六官』,普遍推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五種倫常之教,落實仁、義、禮、智、信五種做人的常法。所以只要是君王想要引導的,沒有不如願的。 這段話就是孔子用駕車比喻治國,主張治國要『以德以法』,把德法作為御民之具。這裡的『法』是禮法的法,有法則、法度、規章的意思。和現代所說的法治的法還有所不同,不完全相同。孔子將德法與刑辟對舉,提倡德主刑輔。這段話可以說是孔子德主刑輔思想的一個集中體現。 如果說德法,也就是道德禮法,是治國之本,那幺正『六官』就是治國的關鍵。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轡。這樣的做法,就可以使國家得到治理。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告訴人們治國,既要提倡刑罰,但是刑罰只是輔助。更重要的是興起倫理道德的教育,以道德教化來治國,這樣即使不用刑罰也可以把國家治理好,達到刑罰擱置不用的治理境界。這對於當今,更好地理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理念,也非常有啟發意義。 【群書治要·漢書】中說:『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則民怨背,禮義積則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導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導之以德教,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用禮義治國的人,積累起來的是禮義;用刑罰治國的人積累起來的是刑罰。刑罰用多了,人民就會怨恨背叛;禮義積多了,人民就會和睦親愛。本來世代君主想讓人民德行美好的意願是相同的,但是用以使人民德行美好的辦法卻不同。有的用道德教化來引導,有的用法令來驅使。用道德教化引導,德教和諧時,人們的精神狀態就表現出歡樂;用法令來驅使,法令嚴酷,而民風就呈現出哀怨。這就告訴人們為什麼要以禮法、道德的教育為主,而以刑罰的懲罰為輔。 在【群書治要·體論】中也講到:『德之為政大矣,而禮次之也。夫德禮也者,其導民之具歟。』用道德教化是第一位,禮法則緊隨其後,道德與禮法,都是引導人們的工具。 『太上養化,使民日遷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古代最上等的教養化育,是使人民日益轉向善良,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轉向善良,這是最好的治理。最好的治理就是正己化人、無為而治,像春雨潤物細無聲一樣。人民沒有感覺到受約束。沒感覺到受限制,自然而然就轉向善良了。 『其次使民交讓,處勞而不怨,此治之次也。』次一等的治理使人民互相禮讓,深受勞作之苦,但並無埋怨,這是次一等的狀況。 『其下正法,使民利賞而歡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此治之下也。』再次一等的治理就是用法規來糾正,使人民因利益得到保障而喜歡從善,因畏懼刑罰而不敢做非法之事,這是最末一等的治理。 人們讀了歷史才知道,『中國之治』所達到的境界是『不忍欺』的境界。它是高出了『不敢欺』、『不能欺』的最高治理境界。怎麼達到呢?就是要靠倫理道德、聖賢教育才能夠達到。 這些歷史上的盛世出現,也都是在制定了善法的同時,特別重視道德教化,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這就是習總書記所強調的『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關於德潤人心的作用,我們還要深刻的認識。二零二一年三月一日,習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中強調,年輕幹部要刻苦鑽研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何知其所以然?自己的體會就是要多讀經典,才能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特別是【孔子家語】和【論語】,總書記自己都說要好好讀一讀,廣大領導幹部更需要認真地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