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6|回復: 1

[文化反思] 曾仕强:礼多必诈!真的吗?看看经典里的圣贤如何看待礼的使用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9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仕强说

你越紧张啊,人家越怀疑你。

你干嘛那么紧张呢?你真的没有这个动机,你那么紧张干什么?

你看,很多人老是跟人家一再道歉,『我真的没有心,你不要怀疑我』,没有人会相信你的。

一个人,内心越充实的时候,他的语言越少,因为他认为我本来就没有嘛。

那你是这样又要误会,就是你去误会好了嘛,又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有很多人小题大做,一而再,再而三,那就叫做什么?礼多必诈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就事实而言的。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个人如果心里没鬼,或者没有特别的目的,都不会繁琐地重复某种动作,或言辞。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六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阅读电子书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为君王或者说上司做事,不管是礼仪上,还是工作上,重复多次,就会自取其辱;和朋友来往,不管是礼仪上,还是言辞处事上,重复多次,就会和朋友疏远了。

在上司看来,你完成工作,尽到职守,做好本分就够了,你要是一天打几十次招呼,工作不断重复,他就会厌烦,会认为你有特殊目的,而且工作上的重复,未必就是谨慎、严谨,反而很容易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团队协作的进度。

对于朋友来说也是这样,你在礼仪上一重复,他也不得不跟着你重复,给你答礼,这样就很尴尬。严重的,朋友会质疑你和他之间的关系究竟有没有那么铁,怎么你这么见外。所以你看,影响到了朋友之间的义也就是朋友之间在的关系,朋友的意义、义理

当然,用礼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

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阅读电子书

有子在这里就讲得很完备了。

礼的使用,以『和』为度,什么是『和』呢?『和』就是多个人之间,关系、协作能做到平衡。比如一个家庭,要『和』,就必须制定夫妻之间的礼,使得夫妻之间,不会因为一些过失或误解,而出现矛盾;有了礼,夫妻之间的协作,就能像一辆车的各部分,以特定的方法结合起来,能构成一辆车,实现车的功能作用一样。所以『礼之用』,以『和』为节度,该大礼就用大礼,该小礼就用小礼,不该用的就不要用。

但如果知道为人处事应该做到『和』,以为能『和』就可以了,不需要用礼也行,那就错了。本来礼就是先王为了『和』才发明的,你现在把礼丢掉了,还怎么『和』?

所以,礼的使用,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过度了扭曲事物之间的义理,不足了影响事物之间的『和』。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郑何 發表於 2025-4-9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多必诈"与儒家礼学的中道精神》

曾仕强先生提出的"礼多必诈"观点,在当代人际交往中颇具警示意义。此说源于《论语·里仁篇》子游"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教诲,揭示过度执礼反失其真的道理。然细究儒家经典,礼之本质实为"文质彬彬"的中道实践,需从三个层面辩证理解:

一、礼之本在诚
《礼记·乐记》云:"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孔子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指出无真诚之心的礼节如同虚设。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特别批判"仪节愈繁,而诚意愈衰"的流弊。曾国藩家书亦告诫:"礼之过度,反生隔阂。"这正与曾仕强所言"内心充实者语言少"暗合,体现儒家"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的修养观。

二、礼之用贵和
有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论断,揭示礼的实践智慧。朱熹注曰:"和者,从容不迫之意。"此"和"非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如《中庸》所言"发而皆中节"的恰如其分。汉代郑玄释《仪礼》时强调"礼有经权",即在基本原则(经)下需灵活变通(权)。如侍君之礼,《礼记·曲礼》规定"三谏而不听则逃",既尽臣道又不陷愚忠,正显中道智慧。

三、礼之弊在执
程颐指出:"执礼而不达权,反为礼缚。"(《二程遗书》)这警示我们,过度强调形式礼仪会导致三种异化:一是《荀子·礼论》批评的"拘儒"之弊,二是《孟子·离娄下》警示的"以礼食则饥而死"的本末倒置,三是王夫之《读通鉴论》揭示的"礼文盛而实德衰"的虚伪风气。清代颜元更直言:"终日兀坐书房,使人萎惰,礼之贼也。"

当代社会尤需重思礼的本质。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的训诫,启示我们:在商务往来中,礼节性邮件反复确认反显心虚;在朋友交往时,过度客套反而制造距离感。当如《周易·系辞》所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以真诚为本,以适度为度,方得礼之真义。

要之,儒家礼学精髓正在"时中"二字。礼非外在约束,实为内心德性的自然流露。明儒吕坤《呻吟语》说得透彻:"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过与不及皆失其正,惟存诚执中,方能如《礼记》所言"礼从宜,使从俗",成就真实不欺的人际关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