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74|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3 為什麼今天那麼多人才想要移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4 21: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篇】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用政策來引導人民,用刑名來整治人民,人民可以免於罪罰,但不知恥;用仁德來教導人民,用禮法來肅正人民,人民將會知恥,而且恪敬他的本分。』
論語新解·為政篇】先生說:『用政治來領導人,用刑法來整齊人,人求免於刑罰便算了,不感不服領導是可恥。若把德來領導人,把禮來整齊人,人人心中將感到違背領導是恥辱,自能正確地到達在上者所要領導他們到達的方向去。』
論語譯註·為政篇】孔子說:『用政法來誘導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誘導他們,使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道,是『導』的古字,導是『導』的正體字。用政策、刑名來對付人民,其『導』『齊』方式,自然與用仁德、禮法來對待人民時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第一個導只能做引導解,政策引導,第二個導則是教導,用君王自己的仁德來教化百姓的意思,第一個齊做整治解,與刑罰對應,第二個做肅正解,禮法就是用於規導人民,讓人民自我端正,自我肅敬,向士大夫看齊。
二、刑名之下,人民會想方設法去規避刑名,躲開政策比如逃跑,因此,不但不知恥,反而會形成奸詐狡猾的壞習性;而經過仁德教化,禮法肅正的人民,會從心性上知恥向善,因此不但安居樂業,而且正視他的本分。禮記·緇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閱讀電子書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管理的最好方法,是用仁德來教化,用禮法來肅正。
要注意的是,禮法不是行為規範,是處事儀式,需要莊嚴的儀式感。如果大家不理解,可以留意抖音上一些武術禮儀,因為武術需要十分用功的鍛煉,和嚴格的行為規範,所以傳統搞武術的禮法儀式感很強。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稟性不善的人,內心沒有恥辱感,我們應當積極修養自己的稟性,以就合於仁義禮智信等品德,這樣才能從內心知恥,而且正視本分,掌握好自己的命運;
然後,修成仁義禮智信的稟性,提升了自己的品德,才能提高管理能力,提升命格。這道理對於一個家庭、家族,乃至國家,都是相通的。

詞語注釋
道,有人把它看成『道千乘之國』的『道』一樣,治理的意思;也有人把它看成『導』字,引導的意思,我取後一說。
免,先秦古書,若單用一個『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刑』、『免禍』的意思。
格,這個字的意義本來很多,在這裏有把它解為『來』的,也有解為『至』的,還有解為『正』的,更有寫作『恪』,解為『敬』的,這些不同的講解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禮記·緇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閱讀電子書這話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釋,較為可信,此處『格心』和『遁心』相對成文,『遁』即『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應該是親近,歸服,嚮往,所以用『人心歸服』來譯它。
按:筆者認為,格字在這裏與遁字未必形成對立的反義。【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閱讀電子書,孔子所言『民有格心』,當出於此。鄭玄注『格』為『本』,即『格心』為『本心』,義即民生本分之心;又『格物』取鄭玄所注,即為『本物』,義即『究物之本』。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