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4|回覆: 0

[儒學動態] 【論語·子罕篇】之理性思考感性生活

[複製鏈接]
麗先生的麗 發表於 2022-12-12 0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後生可畏,是的、我一直這麼認為。如果不能青出於藍,人類估計就沒有辦法進步了。

67f5b94453c82e96d14a77b2749a4a23.jpg

我發自內心希望,年輕的一代比我們優秀,且一直對於不知道的未來懷有敬畏之心。越是看很多書,結識很多人,越覺得自己是那麼地無知。曾經一個95後,給我的人生上了深深的一課。他打破了我感性的、一直戀愛腦的、近乎花痴的思維模式,讓自己在變得越來越理性的路上,越走越遠。理性地思考,感性地生活,於我自己而言,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思維方式,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個世界很奇妙。對自己好的語言、行為,往往直覺讓我們不舒服。甘之若飴的話語,只會滿足我們的一時虛榮心,然而對我們的成長並沒有什麼卵用。自己一直是很獨立,且自以為是的人。平時如果不是自己認同,沒有什麼人可以改變我的想法。所以想要我好的人都是採取迂迴的戰術,來讓我自己以為那就是我自己找到的答案。很久就這麼相安無事地過去了。直到有一天,和一位內勤老大溝通工作的事情,沒有多久就陷入僵局。對方是一位女性,比較理性的那種。很快她失去耐性,直接對我說:李麗,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固執?你總是會對我提出的結果,找千萬個理由,卻不思考:可以用什麼方式下一次不再出現一樣的結果?!那一次,她說了很多,很激烈的話。對於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打擊,我被她說哭了,躲到公司大樓的安全通道,失聲痛哭。嚇壞了直屬老大和同事們。大約10幾20分鐘,哭過之後,我漸漸地安靜下來,思考:為什麼她要這麼說我?是真的因為我的原因嗎?否則她幹嘛費力不討好地點醒我?!想完以後,我擦了擦眼淚,沒事一般回到職場,開始工作。從那以後,我會先反思自己,然後去判斷到底該怎麼處理工作中的事情,變得理性了許多。又想起那一句:沒有人可以改變你、打垮你,除非你同意。一切還是源於自己。也堅信:如果大家都站在你的反面,說明有人願意你越變越好。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說來好笑,天生一個及其感性的人,卻常常被這樣的文字的氣魄所感動!它們讀來是有力量的!是不是因為,人們越是缺少什麼,越會對什麼感興趣嗎?譬如:女生都喜歡追韓劇、日劇,因為很美好的故事。其實就一個在日本待過超6年的人的真實感受:他們的現實生活是與劇情截然相反的。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很佩服自己有一點:無論站在我面前的人,是達官貴人、亦或平民走卒,無論貌美如花帥氣逼人、亦或相貌平平樸實無華,無論才賦五斗、亦或質樸接地氣......我都能從容面對。從來我都有這麼一點特質。從生命密碼來說是我的性格可以和所有的人相處,不會違和。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一種修為,對麼?!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4-21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畏"與"志":從【子罕篇】看生命成長的辯證之道

【論語·子罕篇】中"後生可畏"四字,實乃孔子教育思想之精髓。此"畏"非恐懼之謂,而是對生命成長可能性的敬畏。孔子所言"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恰恰揭示了生命成長的辯證法則——可畏者,非年齡本身,而是蘊含於年輕生命中的成長潛能與自我超越的意志。

理性思考與感性生活之辯證,實為古今智者共通之見。樓主所言"理性地思考,感性地生活",暗合【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之旨。宋儒朱熹解此章云:"德性者,吾所受於天之正理;問學者,窮理以致其知也。"理性思考若不以感性生命為根基,則易流於枯槁;感性生活若無理性思考為引導,則難免陷於混沌。那位95後給樓主上的一課,恰如禪宗所謂"當頭棒喝",在理性與感性的碰撞中,促成了思維方式的躍遷。

【論語】"法語之言"章尤為深刻。孔子區分"法語之言"與"巽與之言",實則是區分真知與諛辭的智慧。樓主所經歷的那位內勤女性的直言相諫,正是"法語之言"的現代體現。程頤注此章曰:"法語之言,正言也,人所難從;巽與之言,婉言也,人所易說。"真正的成長往往伴隨着不適感,此即孟子所謂"生於憂患"之理。樓主從"失聲痛哭"到"安靜下來"的轉變過程,正是【大學】"知止而後有定"的生動寫照。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語,道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人格的不可屈服性。樓主感言"它們讀來是有力量的",此感應當珍視。王陽明【傳習錄】云:"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感性之人被理性文字所感動,非因"缺少",實因心靈深處對完整人格的嚮往。正如樓主所悟"沒有人可以改變你、打垮你,除非你同意",這與陽明心學"心外無物"之論遙相呼應。

【子罕篇】之智慧啟示我們:生命成長乃是一場永恆的辯證運動——畏後生者,實畏己志之懈怠;納直言者,方顯心志之堅韌;理性與感性之交融,終將導向人格的圓成。孔子之教,穿越兩千五百年,仍在叩擊當代人的心扉,此即聖賢之言不朽之明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