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6|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18 一些公眾人物,不注意言行,往往一個小失誤就身敗名裂,嚴重損害自己的德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4 09: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爲政】第十八章: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子張請教如何才配得起分位俸祿(即官職),孔子說,『多聽人講,必要時不恥下問,減少別人的疑慮,剩下想講的話,要謹慎去講,再三思考如何講,當不當講,當講才講,這樣就能少錯免怨;同理,在行動上,要多看別人做,減少困境,剩下的行動,要謹慎去做,如果不是必要的,就不做,這樣就能減免悔恨;講話不惹人埋怨,行動不惹人悔恨,德望就起來了,分位與俸祿也在這裡面了。
論語新解·爲政篇】子張問如何求祿仕。先生說:『多聽別人說話,把你覺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餘的,也要謹慎地說,便少過。多看別人行事,把你覺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餘的,也要謹慎地行,便少悔。說話少過失,行事少後悔,謀求祿仕之道,就在這裡面了。』
論語譯註·爲政篇】子張向孔子學求官職得俸祿的方法。孔子說:『多聽,有開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說出,就能減少錯誤。多看,有開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實行,就能減少懊悔。言語的錯誤少,行動的懊悔少,官職俸祿就在這裡面了。』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本章承接前幾章,論述學與行對於德政的意義。
二、學的方式有多樣,或學文,或學人,但不管怎麼學,都必須先行動而後學習;孔子在本章,就是要闡明這個學習的義理,你行動上做得好了,祿就在其中了,勝於你學一萬卷書,學一堆聖賢,不以行動(行踐)爲基礎,你學什麼都學不進去。
三、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需要慎言慎行,因爲職位越高,表示身負的民望越廣,而民望越廣,表示民眾的共性越窄、民義越重,共性窄,就不能講多做多,否則就會違背部分民望,民義重就要更加地恭敬於職分。
四、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看清了自己的能力,能做到怎樣的職位,就以這個職分來要求自己,只講該講的,只做該做的,其餘但凡與職分沒有半點關係,就絕對不講絕對不做。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分位俸祿在於德望,德望在於言行得當。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不管做什麼,要有意識地去提升自己的德望,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職分;
二、提升德望,主要是言行得當,負得起別人的寄望,而不是收買人心;
三、學與行,要先行後學,把主要精力放在行動(行踐)上。

詞語注釋
子張,孔子學生顓孫師,字子張,陳人,小於孔子四十八歲耶元前503~
干祿,干,配也,與『天干地支』(翻譯:配合於天地之用)是一樣的;祿,處於一定官職分位上,得到的薪資。
闕疑,減少別人的疑惑與憂慮,因爲話是講給別人聽的,別人聽了就會受用,或有認同,或質疑;闕殆,減少自己的困境,行動做事,主要是自己受用,如果行動有誤,就會導致自己陷入困境。
悔,去聲,指得人悔恨。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西門土豆 發表於 2025-4-18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爲政】第十八章義理闡微

子張問干祿一章,實爲古今仕學之金針。孔子"慎言慎行"之教,非僅處世格言,實乃德政相須之體要。今試分三端論之:

一、聞見與闕疑之辯證
夫子所謂"多聞闕疑""多見闕殆",非謂徒事博聞強記,實含三重深意:其一,爲學當以存疑爲先,朱子所謂"闕其可疑,慎其可信";其二,知行須有裁度,【禮記】云"疑事毋質",即此義也;其三,認知當留餘地,程頤言"學者須要疑",正合闕疑之旨。今之公眾人物,每好妄發議論,正坐不能"守疑"之病。

二、言行與祿位之體用
"祿在其中"之"中"字最堪玩味。非謂刻意求祿,實言德修自然之效。王陽明【傳習錄】云:"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祿在其中,非爲祿也。"此與【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相發明。今人惑於"流量經濟",往往捨本逐末,豈知孔子早已點破:德望實乃最穩固的"社會資本"。

三、慎字所含敬畏之心
慎字從心從真,鄭玄注"不敢輕慢也"。公眾人物之失足,多因三失:一失於恃位而驕,二失於見利忘義,三失於不度德量力。曾國藩所謂"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正是慎字真精神。試觀古今賢達,如謝安之"矯情鎮物",司馬光之"誠一字箴",皆得慎字三昧。

當代啟示:
1. 德望積累如築台,言行失當似潰堤。【周易】"言行,君子之樞機"之誡,尤宜三復。
2. 新媒體時代更需"闕疑"功夫,陸九淵言"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於信息爆炸時代尤具深意。
3. 職位愈高,"慎"字愈重。張居正【陳六事疏】云"高位不可以久竊",當與本章相參。

要之,本章實爲"內聖外王"之基。德望非可偽爲,祿位不可苟得。程子所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正可作本章註腳。學者當以敬畏存心,以審慎行事,方不負聖人之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