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6|回復: 2

[國學觀點] 古代的皇帝是如何去识别贤能之臣与奸佞之臣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5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朋友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自古人们都说要“亲贤臣,远小人”,但是小人又不会在他自己头上帖这么一个标签。相反,大部分人在谏书里都会黄婆卖瓜,鼓吹自己忠义贤能,要求君王重用自己,远离小人谗言。那么问题来了,身在此山中的皇帝们,如何区别贤能之臣与奸佞之臣?如果他们不小心,受到小人谗言蒙蔽,那他们就应该遭受万民百世的唾骂吗?

这个问题挺好的,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着眼于低层次的法术器用之上,根本看不清君王的处境与职分。

因此如此回答:

很遗憾地告诉你,古代皇帝任用贤能,是无法通过某种法术去识别人才的,也不需要:昏君基本都是依据自身利益以及喜好去选用人才,而明君自身散发德行之光,奸佞往往无所匿迹。也就是说,都是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道义层级的原理来任用人才的。

所以我们常常发现,上一任皇帝才构建好一班贤臣,把国家中兴起来,下一任立马就换一批,国家又恢复了之前的死模样。

是继任的皇帝不知道谁贤谁佞吗?当然不是,不管是从利益出发,还是从施政的根基出发,他都必须换一批能围着他转的大臣,有时不懂有奸臣替代贤臣、能臣,为什么呢?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样的皇帝,就吸引什么样的大臣。

这一任的皇帝,他一不修身,二无德望,他怎么施德政?他怎么带领贤能之臣?他要是任用贤能之臣,他会天天被这班贤臣修理、责备,他怎么能忍?他要是能忍,他就是圣王、贤王了,这样的皇帝,是极少的,也只有这样的圣王、贤王,才能任用贤能之臣。

所以,不是皇帝不能识别贤能之臣,而是在道义的层面,他自己无法与贤能之臣做队。而那些天性禀赋和善、圣贤的皇帝,他自然的多数吸引的是贤能之臣,根本不需要去识别。

因此,聪明的士人,会看情况出仕,有能力的打工人,会看老板来选择去留。臣对君,工人对老板,根本不用劝的,也不能劝,一劝你就日后肯定天天遇到麻烦事。你要是奸佞之人,你就得选择那种刚愎自用的老板,你要是贤能之人,你就得选那种开明、和善、能听取意见的老板,否则你就是自找不自在。

而贤明的君主,往往开辟太平盛世;昏聩的君主则结束一代王朝。

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呢?

因为“君子不器”,一个处于领导位置的人,他无法像一个器具那样,只容纳特定的东西。昏聩之君,虽然也是因从道义去选用人才,但是他只会根据自身利益或者喜好去“选择”某些人才,而且他必然会摒弃贤能。他是一个形而下的器化之君,必然不具备贤明君王的本事;而圣明的君子就不同,他们不但因从道义去选用人才,而且他处事施政,只看是否合于义(如忠义,也就是公;又如仁义,也就是利民。等等),不会受自己的利益和心欲影响,所以他是一个形而上的道化之君。

所以,儒家研究政治,只看君王,不看大臣,要求君王顺从道义,修身立德,以身作则,来吸引贤能的士大夫为自己分担亿万民众的公义,并根据他们的才能,将他们分别安置在不同的职位上。

君子的本事不是自成一器,而是成就百臣之器。

圣王就是要能凝聚亿万民众的大义于其自身,才能一统天下,总管天下之道。这里只有一个要点,就是礼义之道。

这就是贤明之君,选用贤臣的部分方法,都是依于道从于义。

只要能为政以德,举贤以义,基本不会再有什么受奸佞之蔽,被百世万民之骂这样的情况了。

一个君王被骂昏聩,肯定是因为他自身德行不够,没有尽到本分,负起君主之义;而不是因为他懂得法术太少,一不小心做错事。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cwqing1973 發表於 2022-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这有点难。得靠二点,一是皇帝自己有正确的判断。二是运气。除此以外,应该没有什么道理可论。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7 00:0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cwqing1973 發表於 2022-12-17 00:00
这有点难。得靠二点,一是皇帝自己有正确的判断。二是运气。除此以外,应该没有什么道理可论。 ...

何不看完文章后交流交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