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6|回覆: 2

[國學觀點] 古代的皇帝是如何去識別賢能之臣與奸佞之臣的?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5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朋友提了這麼一個問題:自古人們都說要『親賢臣,遠小人』,但是小人又不會在他自己頭上帖這麼一個標籤。相反,大部分人在諫書里都會黃婆賣瓜,鼓吹自己忠義賢能,要求君王重用自己,遠離小人讒言。那麼問題來了,身在此山中的皇帝們,如何區別賢能之臣與奸佞之臣?如果他們不小心,受到小人讒言蒙蔽,那他們就應該遭受萬民百世的唾罵嗎?

這個問題挺好的,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著眼於低層次的法術器用之上,根本看不清君王的處境與職分。

因此如此回答:

很遺憾地告訴你,古代皇帝任用賢能,是無法通過某種法術去識別人才的,也不需要:昏君基本都是依據自身利益以及喜好去選用人才,而明君自身散發德行之光,奸佞往往無所匿跡。也就是說,都是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種道義層級的原理來任用人才的。

所以我們常常發現,上一任皇帝才構建好一班賢臣,把國家中興起來,下一任立馬就換一批,國家又恢復了之前的死模樣。

是繼任的皇帝不知道誰賢誰佞嗎?當然不是,不管是從利益出發,還是從施政的根基出發,他都必須換一批能圍著他轉的大臣,有時不懂有奸臣替代賢臣、能臣,爲什麼呢?因爲上梁不正下梁歪,什麼樣的皇帝,就吸引什麼樣的大臣。

這一任的皇帝,他一不修身,二無德望,他怎麼施德政?他怎麼帶領賢能之臣?他要是任用賢能之臣,他會天天被這班賢臣修理、責備,他怎麼能忍?他要是能忍,他就是聖王、賢王了,這樣的皇帝,是極少的,也只有這樣的聖王、賢王,才能任用賢能之臣。

所以,不是皇帝不能識別賢能之臣,而是在道義的層面,他自己無法與賢能之臣做隊。而那些天性稟賦和善、聖賢的皇帝,他自然的多數吸引的是賢能之臣,根本不需要去識別。

因此,聰明的士人,會看情況出仕,有能力的打工人,會看老闆來選擇去留。臣對君,工人對老闆,根本不用勸的,也不能勸,一勸你就日後肯定天天遇到麻煩事。你要是奸佞之人,你就得選擇那種剛愎自用的老闆,你要是賢能之人,你就得選那種開明、和善、能聽取意見的老闆,否則你就是自找不自在。

而賢明的君主,往往開闢太平盛世;昏聵的君主則結束一代王朝。

爲什麼是這樣子的呢?

因爲『君子不器』,一個處於領導位置的人,他無法像一個器具那樣,只容納特定的東西。昏聵之君,雖然也是因從道義去選用人才,但是他只會根據自身利益或者喜好去『選擇』某些人才,而且他必然會摒棄賢能。他是一個形而下的器化之君,必然不具備賢明君王的本事;而聖明的君子就不同,他們不但因從道義去選用人才,而且他處事施政,只看是否合於義(如忠義,也就是公;又如仁義,也就是利民。等等),不會受自己的利益和心欲影響,所以他是一個形而上的道化之君。

所以,儒家研究政治,只看君王,不看大臣,要求君王順從道義,修身立德,以身作則,來吸引賢能的士大夫爲自己分擔億萬民眾的公義,並根據他們的才能,將他們分別安置在不同的職位上。

君子的本事不是自成一器,而是成就百臣之器。

聖王就是要能凝聚億萬民眾的大義於其自身,才能一統天下,總管天下之道。這裡只有一個要點,就是禮義之道。

這就是賢明之君,選用賢臣的部分方法,都是依於道從於義。

只要能爲政以德,舉賢以義,基本不會再有什麼受奸佞之蔽,被百世萬民之罵這樣的情況了。

一個君王被罵昏聵,肯定是因爲他自身德行不夠,沒有盡到本分,負起君主之義;而不是因爲他懂得法術太少,一不小心做錯事。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已綁定手機
cwqing1973 發表於 2022-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這有點難。得靠二點,一是皇帝自己有正確的判斷。二是運氣。除此以外,應該沒有什麼道理可論。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7 00:0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cwqing1973 發表於 2022-12-17 00:00
這有點難。得靠二點,一是皇帝自己有正確的判斷。二是運氣。除此以外,應該沒有什麼道理可論。 ...

何不看完文章後交流交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