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7|回復: 0

[儒家文化] 最难教的是哪一类人呢?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16 20: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92d2210ce85b7ff906f9a73e6d780ff.jpg

〖吕氏春秋〗中说,先王的教诲,没有比尽孝更荣耀的了,没有比尽忠更显扬的了。忠臣孝子是做君主的、做父母特别想要的;显荣就是能够得到好的名声,这是做人臣、做人子特别希望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做君主的、做父母亲的得不到忠臣孝子。而做臣子的,做儿女的也得不到想要的显荣。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知礼义。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因为他没有学。没有学礼义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人教,所以才『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古圣先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说这个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毛病缺点都没关系,只要他谦虚受教,这些毛病缺点都很容易改正。

最困难的,最难教的是哪一类人呢?就是特别地自以为是、傲慢、不把人放在眼里的这一类人!认为自己都比别人强了,这样的人就很难受教,想帮助他都帮不上忙。当然这样的人,如果遇到他特别佩服的人,一心地跟着他学习,依教奉行,也是很容易转变,转变得也是很快的。这个就是说,找谁做自己的老师,也是很有学问的!就是找那个你最最佩服的人。

古代的很多祖师大德都有这样的典故,这个人到这里来求学,两个人就开始聊天了,问了很多的问题,最后这个老师就告诉他了,他说:『你的缘分不在我这里,你到哪里去求学,一定会有成就。』因为这个也是他佩服的老师嘛,他就依教奉行,去那里求学了。结果过了几年,果然成就了。原因在哪里呢?因为在聊天的时候,这个老师就要问,你都看过谁的东西呀,都看过哪些书啊。在谈话的时候,他就会特别提到一个人,对某某人特别地佩服,这个老师就知道缘分不在他这里,应该到哪里去求学,一定能够学有所成。因为那个人是他最佩服的人,所说的话他都会依教奉行,这个教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对谁有恭敬心就跟谁学习,最容易成就!

在〖吕氏春秋〗后面接着讲了一段话。它说现在的人,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圣王,智慧更是不如古圣先贤,但是还不尊敬老师,还想得到『道』,那是不可能的。这句话说得很有味道!你看我们现在人,学了一点传统文化就非常地傲慢。

其实我们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可傲慢的呢?我们哪里比得上古圣先贤一点点呢?所以和古代那些成就的人、圣贤人相比,就觉得自己差得太远了,没有任何的傲慢可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尊重师长,不尊师重道,还想学到『道』,那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古人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我们没有诚敬,任何利益也都得不到。所以老师要求恭敬,并不是说对他本人恭敬,而是希望对他所教的这个『道』,对道业有恭敬!对老师没有恭敬,对所学的『道』就不会有恭敬之心,所以获益不大。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尊师重道才能够学到真的东西,学到真的智慧。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朱卯 發表於 2025-4-16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受教之难易与师道尊严》
(按:本文依经立义,参酌《吕氏春秋》《论语》要旨,辨明受教根本)

《吕氏春秋·劝学》有云:"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今之世,君臣父子各失其所欲,其弊在于"不知礼义"。此中关窍,实为"教"与"学"两大关节。细究之,最难教化者,非资质鲁钝之辈,乃骄矜自伐之徒。此理贯通古今,尤当深辨。

一、傲慢为受教之大障
《论语·季氏》载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此"学"字当着眼。人之不学,非尽因无师,实多起于傲慢。傲慢者有三相:一者师心自用,如《荀子·修身》所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而不能纳;二者轻慢善知识,虽遇明师而疑谤交作;三者得少为足,略窥圣学门径便谓"不过尔尔"。此三类人纵遇仲尼复生、颜回再世,亦如以勺测海,终不得其门而入。

二、诚敬乃入道之基
古德云:"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此非虚言。观历代祖师大德接引学人,必先察其恭敬心。如百丈禅师遇黄檗,马祖见其"大机大用"而印可;赵州和尚八十犹行脚,皆显"尊师重道"实为得法根本。《礼记·学记》明言"师严然后道尊",今人智慧不及古人,德业未臻圣境,反生轻慢,此所谓"却步求前",终不可得。

三、择师当随恭敬缘
《吕氏春秋》载古人择师之智:学者若对某师心生钦仰,其言必能拳拳服膺。昔二程见周敦颐,即"慨然有求道之志";阳明格竹七日不得,终遇龙场之悟,皆印证"恭敬缘"之妙用。故真正明师,不強人以就己,反能观机逗教,如文殊指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此中深意,岂非"教"之真谛?

结语
今人研习国学,每以知识为傲资,此大谬也。试观孔门七十二贤,孰非"卑以自牧"?颜回"若无若虚",曾子"战战兢兢",方得圣道真传。吾辈当常怀"不如古人"之念,如《周易》谦卦所示"谦尊而光"。须知傲慢如乌云蔽日,唯恭敬心方能拨云见月,得见性天。

(全文共798字,谨依经教,参以史例,明师道之本,辨受教之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