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3|回復: 0

[儒家学说] 【袁子正书】卷10贵公诗解治国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明主贵公一心向公而奸自息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25 21: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治国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乃曰:
公而已矣.唯公心而,后可有国;唯公心后,
可以有家;唯公心后,可以有身.身者为国,
之本公者,为身之本.夫私人之,所欲而治,
之所甚恶.欲为国者,一公不欲,为国者万.
凡有国而,以私临之,国分为万.立天子所,
以治天下,置三公所,以佐其王.观事故而,
立制而瞻,民心立法.制不可以,轻重较重,
即偏颇邪;法不可以,私倚私倚,即则奸起.
古之人有,当市繁时,窃人金者,人问其故,
曰吾徒见,金不见人,故其爱者,必有大迷.
宋人有子,甚丑而以,为胜曾上,之美故心,
倚于私者,即所知少.乱于色者,即目不别,
精之与粗;沉于声者,则耳不别,清之与浊;
偏于爱者,即心不别,是之与非.是以圣人,
节欲去私,故能与物,无尤与人,无争明主,
知其然虽,有天下大,四海之富,而不敢私,
其亲是故,百姓超然,背私向公.公道行即,
邪利无所,隐矣向公,即百姓之,所道者一,
向私即民,所道者万.一向公则,明主不劳,
而奸自息,一向私则,繁刑罚而,奸不禁故,
公之为道,言甚约而,用之甚博.圣人至公,
公而忘私,明主执一,执一真情,真情公正,
情真心一,万众一心,风清气正,两之则乱.

卷十 贵公

题解
贵公,就是崇尚公道,以公心理天下万事。袁准指出,君主要『与物无尤,与人无争』,引导百姓『背私而向公』,如此不用烦劳而奸盗自息。若是私心用事,则人人挟私,将致『国分为万』,虽然刑罚繁多,却不能禁止犯罪。
治国之道万端万端:形容方法、头绪、形态等极多而纷繁,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何?曰:『公而已矣。』唯公心而后可以有国,唯公心可以有家,唯公心可以有身。身也者,为国之本也。公也者,为身之本也。夫私,人之所欲,而治之所甚恶恶:厌离也。欲为国者一,不欲为国者万。凡有国而以私临临:治理之,则国分为万矣。故立天子所以治天下也,置三公所以佐其王也。观事故事故:事情,问题而立制,瞻瞻:考察民心而立法。制不可以轻重轻重:指尊卑贵贱。此指因尊卑贵贱而有不同,较重即颇邪颇邪:偏颇邪恶;法不可以私倚私倚:偏私,私倚即奸起。古之人有当市繁之时而窃人金者,人问其故。曰:『吾徒见金,不见人也。』故其爱者必有大迷。宋人有子甚丑,而以胜曾上之美,故心倚于私者,即所知少也。乱乱:惑乱,迷惑于色者,即目不别精粗精粗:指精良和粗劣;沉沉:沉迷于声声:音乐者,则耳不别清浊清浊:音乐的清音与浊音;偏于受受当作爱者,即心不别是非。是以圣人节欲去私,故能与物无尤尤:怨恨,与人无争也。明主知其然也,虽有天下之大,四海之富,而不敢私其亲,故百姓超然背私而向公。公道行,即邪利无所隐矣。向公即百姓之所道者一,向私即百姓之所道者万。一向公则明不劳而奸自息,一向私则繁繁:增多刑罚而奸不禁。故公之为道,言甚约,而用之甚博。
译文治国的方法有千万种,施行的原则只有一个。这一一个是什么呢?回答是:就是-一个公字。唯有公心然后才能保有国家,唯有公心然后才能保有家族,唯有公心然后才能保全自身。自身是国家的根本,公心是立身的根本。私欲,是人人想追求的,是治理国家十分厌恶的。如果放任私心,想治理好国家的只有一人,不想治理好国家而只想着为自己的却成千,上万。如果执政者用私心治理国家,则人人都会怀有私心,国家就会分裂成千万个小国。所以设立天子之职,是用来治理天下的;设置三公的职位,是用来辅佐天子的。观察事情而设立制度,察看民心而订立法制。设立制度不能有偏重,有偏重就会出现偏颇。制定法律不能偏私,偏私就会欺诈四起。古代有个在闹市偷人金子的人,人家问他偷金子的缘故,他说:『我只看见金子,看不见人。』
因此,人们因为贪爱必定会鬼迷心窍。宋国有个人的儿子很丑,他却认为自己儿子的美貌胜过曾上。所以心中偏私的人,他的智慧就会很小。被美色迷乱的人,就不能分辨事物的精粗;沉迷于靡靡之音的人,耳朵就不能分辨清音和浊音;偏于所爱的人,心里就不能分辨是非黑白了。所以圣人节制欲望、摒弃私心,才能够与物无怨、与人无争。英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虽然有天下之大、四海之富,也不敢偏私自己的亲属。所以百姓超脱世俗,都摒弃私心,一心为公。公道施行,偏邪的私利就没有藏身之地了。所以君主之心向公,百姓所追求的就会一致;君主之心挟私,百姓所追求的就千差万别。一心为公,明主不操劳,欺诈自然平息;一心向私,纵使刑罚繁多,奸邪的事也无法禁绝。所以以公心治国,说起来简单,但是作用很大。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