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6|回覆: 0

[儒家學說] 【袁子正書】卷10貴公詩解治國之道萬端所以行之在一明主貴公一心向公而奸自息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25 21: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治國之道,萬端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乃曰:
公而已矣.唯公心而,後可有國;唯公心後,
可以有家;唯公心後,可以有身.身者爲國,
之本公者,爲身之本.夫私人之,所欲而治,
之所甚惡.欲爲國者,一公不欲,爲國者萬.
凡有國而,以私臨之,國分爲萬.立天子所,
以治天下,置三公所,以佐其王.觀事故而,
立制而瞻,民心立法.制不可以,輕重較重,
即偏頗邪;法不可以,私倚私倚,即則奸起.
古之人有,當市繁時,竊人金者,人問其故,
曰吾徒見,金不見人,故其愛者,必有大迷.
宋人有子,甚丑而以,爲勝曾上,之美故心,
倚於私者,即所知少.亂於色者,即目不別,
精之與粗;沉於聲者,則耳不別,清之與濁;
偏於愛者,即心不別,是之與非.是以聖人,
節慾去私,故能與物,無尤與人,無爭明主,
知其然雖,有天下大,四海之富,而不敢私,
其親是故,百姓超然,背私向公.公道行即,
邪利無所,隱矣向公,即百姓之,所道者一,
向私即民,所道者萬.一向公則,明主不勞,
而奸自息,一向私則,繁刑罰而,奸不禁故,
公之爲道,言甚約而,用之甚博.聖人至公,
公而忘私,明主執一,執一真情,真情公正,
情真心一,萬眾一心,風清氣正,兩之則亂.

卷十 貴公

題解
貴公,就是崇尚公道,以公心理天下萬事。袁准指出,君主要『與物無尤,與人無爭』,引導百姓『背私而向公』,如此不用煩勞而奸盜自息。若是私心用事,則人人挾私,將致『國分爲萬』,雖然刑罰繁多,卻不能禁止犯罪。
治國之道萬端萬端:形容方法、頭緒、形態等極多而紛繁,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何?曰:『公而已矣。』唯公心而後可以有國,唯公心可以有家,唯公心可以有身。身也者,爲國之本也。公也者,爲身之本也。夫私,人之所欲,而治之所甚惡惡:厭離也。欲爲國者一,不欲爲國者萬。凡有國而以私臨臨:治理之,則國分爲萬矣。故立天子所以治天下也,置三公所以佐其王也。觀事故事故:事情,問題而立制,瞻瞻:考察民心而立法。制不可以輕重輕重:指尊卑貴賤。此指因尊卑貴賤而有不同,較重即頗邪頗邪:偏頗邪惡;法不可以私倚私倚:偏私,私倚即奸起。古之人有當市繁之時而竊人金者,人問其故。曰:『吾徒見金,不見人也。』故其愛者必有大迷。宋人有子甚丑,而以勝曾上之美,故心倚於私者,即所知少也。亂亂:惑亂,迷惑於色者,即目不別精粗精粗:指精良和粗劣;沉沉:沉迷於聲聲:音樂者,則耳不別清濁清濁:音樂的清音與濁音;偏於受受當作愛者,即心不別是非。是以聖人節慾去私,故能與物無尤尤:怨恨,與人無爭也。明主知其然也,雖有天下之大,四海之富,而不敢私其親,故百姓超然背私而向公。公道行,即邪利無所隱矣。向公即百姓之所道者一,向私即百姓之所道者萬。一向公則明不勞而奸自息,一向私則繁繁:增多刑罰而奸不禁。故公之爲道,言甚約,而用之甚博。
譯文治國的方法有千萬種,施行的原則只有一個。這一一個是什麼呢?回答是:就是-一個公字。唯有公心然後才能保有國家,唯有公心然後才能保有家族,唯有公心然後才能保全自身。自身是國家的根本,公心是立身的根本。私慾,是人人想追求的,是治理國家十分厭惡的。如果放任私心,想治理好國家的只有一人,不想治理好國家而只想著爲自己的卻成千,上萬。如果執政者用私心治理國家,則人人都會懷有私心,國家就會分裂成千萬個小國。所以設立天子之職,是用來治理天下的;設置三公的職位,是用來輔佐天子的。觀察事情而設立制度,察看民心而訂立法制。設立制度不能有偏重,有偏重就會出現偏頗。制定法律不能偏私,偏私就會欺詐四起。古代有個在鬧市偷人金子的人,人家問他偷金子的緣故,他說:『我只看見金子,看不見人。』
因此,人們因爲貪愛必定會鬼迷心竅。宋國有個人的兒子很醜,他卻認爲自己兒子的美貌勝過曾上。所以心中偏私的人,他的智慧就會很小。被美色迷亂的人,就不能分辨事物的精粗;沉迷於靡靡之音的人,耳朵就不能分辨清音和濁音;偏於所愛的人,心裡就不能分辨是非黑白了。所以聖人節制欲望、摒棄私心,才能夠與物無怨、與人無爭。英明的君主知道這個道理,雖然有天下之大、四海之富,也不敢偏私自己的親屬。所以百姓超脫世俗,都摒棄私心,一心爲公。公道施行,偏邪的私利就沒有藏身之地了。所以君主之心向公,百姓所追求的就會一致;君主之心挾私,百姓所追求的就千差萬別。一心爲公,明主不操勞,欺詐自然平息;一心向私,縱使刑罰繁多,奸邪的事也無法禁絕。所以以公心治國,說起來簡單,但是作用很大。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