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4|回覆: 0

[儒家學說] 【袁子正書】卷11治亂詩解2明君以道為尊以法為強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言出於公實行必法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25 21: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上所以能,制其下者,以有利權.貧者能富,
之之謂利,有罪者能,罰之謂權.今為國不,
明威禁使,刑賞利祿,一出於己,則國貧而,
家富離上,而趨下矣.夫處至貴,之上雖有,
一國之富,不可以不,明其威刑,納公實言,
此國之所,以治亂也.至貴者人,奪之至富,
者人取之,故明君不,敢恃其尊,以道為尊;
不敢恃強,以法為強.能親道不,親人是故,
天下皆親;能愛義不,愛近是故,萬里為近.
天下同道,萬里一心,是故以人,治人以國,
治國以天,下治天下,聖王之道.凡有國者,
患在壅塞,故不可以,不公患在,虛巧故不,
可以不實;患在詐偽,故不可以,不信三者,
明則國安,三者不明,則國危苟,功所在雖,
疏遠必賞,罪所在雖,親近必罰.辨智無所,
橫其辭也,左右無所,開其說也,君卿大夫,
其敬懼如,布衣之慮,故民蹈法,無微幸心.
君制臣從,令行禁止,壅塞路閉,而人主安,
如泰山矣.夫禮者所,以正君子;法者所以,
治小人也.治在君子,功在小人.故為國而,
不以禮則,君子不讓;制民而不,以法其則,
小人不懼.君子不讓,則治不立;小人不懼,
則功不成.是以聖人,之法使貴,賤不同禮,
賢愚異法,毀法者誅,有罪者罰.爵位以其,
才行不計,本末刑賞,以其功過,不計輕重.
言必出於,公實行必,落於法理.故民樂義,
不敢為非.太上使民,知道其次,使民知心,
其下使民,不得為非.使民知道,者德也使,
民知心者,義也使民,不得為非,者威禁也.
威禁之謂,有賞必行,刑必斷也.此三道者,
治天下具.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
皆在人主,之所志也.公正無私,黜陟幽明.

卷十一 治亂(2)

凡上之所以能制其下者,以有利權也。貧者能富之之謂利,有罪者能罰之之謂權。今為國不明其威禁威禁:法令,禁令,使刑賞利祿,一出於己,則國貧而家富,離上而趣下矣。夫處至貴之上,有一-國之富,不可以不明其威刑威刑:刑罰而納公實之言,此國之所以治亂也。至貴者人奪之,至富者人取之,是以明君不敢恃其尊,以道道:道義為尊;不敢恃其強,以法為強。親道不親人,故天下皆親也;愛義不愛近近:親近之人。故萬里為近也。天下同道,萬里一心,是故以人治人,以國治國,以天下治天下,聖王之道也。
譯文凡是在上位者能制約下面的人,是因為有利益和權力啊。能使貧窮的人富起來叫做『利』,能使有罪之人得到懲罰叫做"權』。如果治理國家不彰明禁令,使賞罰利祿都由自己決定,國家就會貧窮,私人就會富有,百姓就會捨棄君主、依附私人。處在君主至尊的位置上,擁有一國的財富,不能不嚴明刑罰,採納公正的言論。這是國家之所以有治有亂的原因啊。至尊的地位,人們都想爭奪;至多的財富,人們都想取得。所以明君不敢倚仗自己的尊貴,而是以道為尊;不敢憑藉自己的強大,而是以公正的法律為強。親近道義,不親近私人,所以天下人都愛戴他;喜愛仁義,不寵愛親近的人,所以即使百姓在萬里之遙都像在他身邊一一樣。天下同道,萬里一心,所以能夠用人來治理人,以國家來治理國家,以天下來治理天下,這是聖王的治國之道啊。
凡有國者,患在壅塞壅塞:阻塞,故不可以不公;患在虛巧虛巧:弄機使巧,故不可以不實;患在詐偽詐偽:欺詐,故不可以不信。三者明則國安,三者不明則國危。苟苟:如果功之所在,雖疏遠疏遠:不親近的人和邊遠地方的人必賞,苟罪之所在,雖親近必罰。辨智辨智:明辨事理,有才智無所橫其辭,左右左右:左右大臣侍者無所開其說,君子卿大夫其敬懼如布衣之慮,故百姓蹈法蹈法:踐行法律而無微幸之心。君制而臣從,令行而禁止,壅塞之路閉,而人主安太山安太山:安若泰山。太山,今名泰山矣。
譯文凡是治理國家的人,擔心人才上升、下情上達之路阻塞,所以不能不公正;擔心弄虛作假,所以不能不誠實;擔心虛偽欺詐,就不能不守信。這三者如果得以彰明,國家就安定了。這三者如果昏暗不明,國家就危險了。如果是有功勞,即使對於疏遠的人,必定要賞賜;如果是犯了罪,就是對於親近的人,也必定要懲罰。即使巧舌如簧的人,也不能找到託辭說情;即使左右親近的人,也不能為其開脫罪責。君主和公卿大夫像老百姓一樣敬畏法律,這樣百姓就會遵守法律而不心存僥倖了。君主制定法律而臣下聽從,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阻塞人才上升、下情上達的障礙打開,君主就會安如泰山了。
夫禮者,所以正君子也;法者,所以治小人也。治在於君子,功在於小人。故為國而不以禮,則君子不讓;制民而不以法。則小人不懼。君子不讓,則治不立;小人不懼,則功不成。是以聖人之法,使貴賤不同禮,賢愚不同法,毀法者誅,有罪者罰。爵位以其才行,不計本末;刑賞以其功過,不計輕重。言必出於公實,行必落於法理。是以百姓樂義,不敢為非也。太上太上:最上,最高,使民知道;其次,使民知心;其下,使民不得為非。使民知道者,德也;使民知心者,義也;使民不得為非者,威禁也。威禁者,賞必行,刑必斷之謂也。此三道者,治天下之具也。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在人主所志也。
譯文禮義是用來匡正君子的,法律是用來治理百姓的。治理好壞在於君子,成效如何在於百姓。所以治理國家不依靠禮法,君子就不會謙讓;治理百姓不依靠法律,百姓就沒有敬畏。君子不謙讓,治理就不會有效;百姓不敬畏,治國就無法成功。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使尊貴的人和卑賤的人遵行不同的禮制,使賢良的人和愚笨的人適用不同的法律;犯法的必定責罰,有罪的必定懲罰。爵位按品行才能評定,不計出身貴賤;刑賞以功過制定,不論職位輕重。說話必定合乎公平信實,行為必定合乎禮法事理。所以百姓就樂於遵行道義,不敢違犯法律。最上之策,是使百姓懂得道義,其次是讓百姓懂得仁心,最下的是讓百姓不做壞事。使百姓懂得道義,靠的是尊崇道德;使百姓懂得仁心,靠的是提倡仁義;使百姓不做壞事,靠的是威嚴禁令。所謂威嚴禁令,就是有功必賞、有罪必罰。這三種道理,是治理天下的手段。奉持這三者想稱王就能稱王,想稱霸就能稱霸,想強盛就能強盛,這就要看君主的志向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