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題文詩:
人主莫不,欲得賢而,用之而所,用者不免, 於不肖也;莫不欲得,奸而除之,所除者不, 免於罰賢.若是者乃,賞罰不當,任使所由. 人主之所,賞非謂其,不可賞也,必以爲當. 人主之所,罪非以爲,不可罰也,必以爲信. 智不能見,是非之理;明不能察,浸潤之言, 所任者不,必智所用,者不必忠,故有賞賢, 罰暴之名,而有戮能,養奸之實,此爲天下, 之大患也.雖有離婁,之目不能,兩視而明; 夔曠之耳,不能兩聽,而聰仲尼,之智不能, 兩慮而察.以天下之,至明至智,猶不能參, 聽俱存之,況凡人乎?故以目雖,至明有所, 不知倘以,因雖凡人,無所不得.故善學者, 假先王以,論道善因,者借外智,以接物也. 故假人之,目以視奚,適夫兩見;倘假人之, 耳以聽奚,適夫兩聞;若假人之,智以慮奚, 適夫兩察.故夫處天,下之大道,而智不窮, 興天下之,大業而慮,不竭統齊,群言之類, 而口不勞,兼聽古今,之辨而志,不倦者其, 唯用賢乎?兼聽則明,真情聖主,善假賢人.卷十五 人主題解 本篇節錄內容講的是,君主無不希望得賢才而用之,但卻往往由於賞罰不當,而致『戮能養奸』。這是治理天下必須重視的大問題。 人主莫不欲得賢而用之,而所用者不免於不肖不肖:不才,不正派;莫不欲得奸而除之,而所除者不免於罰賢。若是者,賞罰之不當不當:不合理,任使任使:差遣,用之所由也。人主之所賞,非謂其不可賞也,必以爲當矣。人主之所罪,非以爲不可罰也,必以爲信信:信用矣。智不能見是非之理,明不能察浸潤之言浸潤之言:讒言,所任者不必智,所用者不必忠,故有賞賢罰暴之名,而有戮能養奸養奸:包庇小人之實,此天下之大患也。譯文君主無不想得到賢才並任用他們,但所任用的人中難免有不賢的人;君主無不想抓到奸人而剷除他們,但所剷除的人中不免有賢能的人。像這種情況出現,是因爲賞罰失當、委任官員不妥造成的。君主所獎賞的,並非說對其不能獎賞,只是必須十分恰當才可以。君主所懲罰的,並非說對其不能懲罰,而是必須要能夠取信於人。智慧不能分辨是非曲直,賢明不能識別漸漸滲透的讒言,所任用的人又未必聰明,所信賴的人又未必忠誠,所以雖然名義上是賞賜賢能而懲罰暴徒,實際上卻是懲罰了賢能者而姑息了奸邪之人。這是天下的大患啊。卷十六 致賢題解 致賢,即招引賢才。袁准指出,君主單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治理國家,總會有窮竭之時,只有藉助賢能之人的佐助,才能『處大道而智不窮』『興大業而慮不竭』『統齊群言而口不勞』『兼聽古今而志不倦』。雖有離婁離婁:傳說中視力特強的人之目,不能兩視兩視:同時看兩件事物而明明:看清;夔曠夔曠:夔與師曠的並稱。夔,舜時樂官;曠,春秋晉樂師之耳,不能兩聽兩聽:同時聽取兩件事而聰;仲尼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之智,不能兩慮兩慮:同時思考兩件事而察察:審明。夫以天下之至明至明:最清明。至智至智:最聰明,猶不能參參:摻雜聽而俱存之,而況於凡人乎?故以目雖至明,有所不知以因因:藉助外物,雖凡人無所不得。故善學者假先王以論道論道:辨明道理,善因者借外智外智:他人的智慧以接物接物:理解事物。故假人之目以視,奚適夫兩見;假人之耳以聽,奚適夫兩聞;假人之智以慮,奚適夫兩察。故夫處天下之大道而智不窮,興天下之大業而慮不竭,統齊群言之類而口不勞,兼聽古今之辨而志不倦者,其唯用賢乎。譯文即使有離婁那樣明亮的眼睛,也不能同時看清楚兩個東西。即使有夔和師曠那樣的耳朵,也不能同時聽清楚兩個聲音。即使有孔子那樣的智慧,也不能同時考慮兩件事情。以天下最賢明和最智慧的人,尚且不能同時明察多方面的事情,何況是凡夫俗子呢?所以依靠最明亮的眼睛,仍然有不知道的,而如果有所憑藉,即使平凡人也能無所不知。所以善於治學的人,藉助古聖先王來闡述道義;善於藉助外物的人,藉助他人的智慧來了解外物。所以藉助別人的眼睛來看,又何止是看清楚兩方面的事物;藉助他人的耳朵來聽,又何止是聽到兩方面的聲音;藉助別人的智慧,又何止是能明察兩方面的事理。所以想要立足於天下大道而智慧不會窮盡,興辦天下的大業而思想不會枯竭,統一百家之言而口舌不會勞累,兼聽古今的言論而心志不會疲倦,只有使用賢才這一個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