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0|回復: 1

钱穆先生论读《论语》

[複製鏈接]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5-4 17: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钱穆先生论读《论语》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覆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
/ g2 {8 l# ^) w% M& P, X, b
  
$ J' C4 p8 }* X6 m3 `; o5 P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n7 f6 R* ]  r
  " \4 c' _$ b7 ~" A( k+ u( r
  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8 {  n/ O3 ~$ T
  
0 Q  u9 k# r5 f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9 A0 ?) k5 z+ C: Y! l3 O' k' S3 p
  
" W: q+ W+ w8 q1 c
  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F2 L% |" c8 }9 H, T& e1 }
  ( L1 {: S4 o  ?: o& i6 G& S
  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後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
. K. }4 O6 Z* u( ]$ ]- I
  
* a" b3 B7 m5 E- B) M7 ^; u
  最先应分开读,先读朱注,再读何、刘两家。其次应合读,每一章同时兼读 何、朱、刘三书,分别比较,自然精义显露。! H$ N& w; T# ?; p5 ]6 V4 ^, |
  
0 R6 w) t5 M4 O
  若论语各章各节,一句一字,不去理会求确解,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题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9 X4 e/ a, G& e3 M. O) f+ D; K
  8 Y1 D# G9 W) h0 g/ [# c. m3 G% A
  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著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读深读,仍该如此读,把每一章各别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会通合求。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横梗著一番大道理、一项大题目在胸中,认为不值得如此细碎去理会。子贡说:「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颜渊、子贡都是孔门高第弟子,但他们也只一件件,一项项,逐一在孔子处听受。现在我们不敢希望自己如颜渊,也不敢希望自己是子贡。我们读论语,也只一章一章地读,能读一章懂一章之义理,已很不差了。即使我们读两章懂一章,读十章懂一章,也已不差。全部论语五百章,我们真懂得五十章,已尽够受用。其实照我办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馀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
) P1 m$ h0 u8 A& W, I& C3 n9 I
  # N) F2 V& q# Y. ^
  朱子注论语,在卷首序说中,引有史记与何氏语,最後复引程子语四条。日 前有数位同学手持我著新解来,求我题字。我多录程子此四条语中一条:
' m1 S3 u; l4 U8 H
  
" v0 A9 j& R9 B8 j; Z7 w# E% \* m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t, B( V" A/ x( {* i% J  P4 R
  , G2 l, B0 C. z6 M2 b, {& x; }) V
  此条之前一条为:, B# A) a' x& C: b# \
  
) t1 ], m6 o, F0 K. E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k4 Z/ H( E/ _5 H% S" x* U- S6 N2 B
  ; A7 P9 B3 J/ N* p7 h0 ]
  最後一条为:3 o7 O/ Y8 A7 w* i+ R: W7 v/ C# D
  
) L2 R9 O6 N% V' u, w5 O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 L% u- a+ ~; G* }2 m0 s
    m& d1 Y# S# }8 G
  程子四条中以上引三条为更重要。! m- v+ F7 x( O
  * ~. X  k3 X! N8 C' J
  诸位莫问自己所研究者为何?皆应一读论语,懂得「吃紧为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马君读书不多,却能提出甚多问题[光案:指「圣人是否可学而致?」,「依论语中所讲,似乎孔子论语是一种理想主义。」,「依孔子讲法,似乎无人能达到理想之顶颠。」。],所提出者正是属於「吃紧为人」方面。中国传统义理重要正在讲「人」。此则并非一项理论,成不成系统,合不合逻辑,或仅是一种知识。一部论语,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识或理论上。如云:
$ U- K/ L# I) h+ \# _! d
  4 z7 M4 l" ]/ v6 m5 K; `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P- p3 [* x! m  A
 # G# z3 t6 L. R0 S7 u- ~% y! t
  若诸位要做君子,论语便会教你一番上达之道,但并非在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形。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但亦未讲到人性善恶等,亦未讲天是一个什麼等,种种大理论。此後如孟荀乃至如宋明理学家,皆爱讲此等大理论,但皆敬佩孔子,认为不可及。其实孔子只是「吃紧为人」。诸位若能从此道路去读论语,所得必会不同。7 I4 a2 r' j) ^7 \: q) n8 s5 L
  
9 k% @/ m( z* Y9 f# t0 O
  下学人人可能,只要下学,便已在上达路上了。「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定要学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学,自然日有进步,此即人生大道。
4 U" _% O) R( j8 h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1-5-4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

. \: a( x% X' c8 V* b8 p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学习学习,边学边习,说得很对,学习经典就应该这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