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5|回復: 1

[思維啟發] 楊朝明:”“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8-1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7-31 楊朝明 學國學網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統的“大學之道”就是成人之道,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人的培養,就是人的社會性內涵的充實,是人的心性的成長。傳統文化的傳承目標就是追求社會的至善,這是通過明德、親民進而才能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


中國傳統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這個“小學”是“小子之學”,是關於小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學習怎麼做;“大學”跟現在的大學概念有所區別,以前的大學是“大人之學”,就是“成人之學”。這裡的“成人”並非一個年齡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一個人只有具備了社會人的特質才算成人。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成人指的是人的社會性,與社會性相對的是人的自然性。所謂“自然人”,指的當然是人的自然屬性。顯然,人不能僅僅是自然的人,從這樣的角度,早期儒家思考問題的邏輯起點就是“人禽之辨”。孟子講,“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人和動物如果沒有區別的話,人只是一個純粹的自然人。純粹的自然人要變成社會人,就賦予了社會性,就要充實成人之德。人處在社會關係中,就屬於某個家庭、某個單位或團體、某個國家和民族。當一個人的人性健全後,這才算一個社會人。


大學之道培養社會人,社會性使人成為一個完善的社會人,但是大學和小學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的。小學學的是“是什麼”“怎麼做”,到了大學就要瞭解“為什麼”。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


“禮、樂、射、禦、書、數”實際上是小學六藝,是小孩學的基本技能。小學的課程就是讓孩子懂這些東西,雖然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他們知道怎麼做,如見了老人要有禮貌,見了國旗要行禮等,雖然他們還不能深層地理解為什麼尊老、為什麼愛國,但要培養這種情感。而到了大學,就要知道其中的為什麼,為什麼要愛國,為什麼要尊長。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就是一種“明禮”或“明理”的教育。每個成人都應達到明理向善,把好的德行向外、向下傳播。孟子談善端,善端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把好的德行放大,也就是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比如,孟子曾經舉例子說,一個小孩將要掉井裡,這時候誰都會救。那麼,為什麼呢?孟子分析說:這不是為了與他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得到周圍人的誇獎,更不是不喜歡孩子掉到水裡的聲音,而是因為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心見到孩子受傷害。而且,人不光有惻隱之心,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當把這些好的德行放大開來時,就能明德。明德就是修身,由修身到推己及人叫親民,最後達到至善。


大學之道如何實現?早期的儒家早已論證清楚:必須遵從教育的規律,教於當教之時,這就是“適時而教”。適時而教就要求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中小學、青少年時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就是“當教之時”,因此,這時期學校的德性教育極其關鍵,在整個社會教育中特別值得重視。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教育自然包括正反兩個方面,正面教育為主,適當懲戒為輔。教育和懲處,大體相當於德與法的關係。在教育與引導的時候,不可缺少對某些不良現象的嚴厲懲處。要制定規則,嚴格執行規則。規則只要通過、公佈了,就必須遵守。如果沒有規則、沒有規矩,任何事情也辦不好,就會亂象叢生。儒家講禮,禮是德與法的有機統一。禮是社會的一個運行系統,包括社會規章、行為規範的許多方面。不能一提到傳統文化好像就是學者的事情,就是行行禮儀、穿穿禮服,讀讀經典之類,而應該是全社會的聯動。


一百多年前柳詒徵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今日社會國家的重要問題,不在於信不信孔子,而在於成人不成人”。不是嗎?那些破壞社會國家的行徑,“皆不成人者之所為也”。要改變這種現象,要建設新的社會、新的國家,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使“人人知所以為人”,也就是讓每個人知道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應當如何去做。


作為一個人,他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自然人而存在,還應該是一個社會人,需要對社會負責,需要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孔子儒家的思想就是這樣一種修身學說,是為“成人”的過程提供指導。一言以蔽之,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做人的問題,當所有人都把做人的問題解決了,這個社會就一定充滿愛。


(文章來源:濟寧日報;楊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長、國際儒聯副理事長)原標題:“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梦林轩 發表於 2025-4-7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学之道"与成人之学的现代意义

杨朝明先生对"大学之道"的阐释颇具见地,将传统"大学"定位为"成人之学",揭示了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这一观点不仅准确把握了《大学》文本的本义,更对当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从文本溯源来看,《大学》三纲领确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人教育体系。"明明德"指向个体德性的觉醒与彰显,此为成人之基;"亲民"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此为成人之用;"止于至善"则确立了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此为成人之境。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了由内而外、由个体到社会的完整教育路径。朱熹在《大学章句》中特别强调"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正说明这种成人之学具有先验的道德基础。

"人禽之辨"确实是理解儒家成人观的关键。孟子所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道出了儒家对人的本质思考——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能够超越自然属性,发展出社会性与道德性。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强调"化性起伪"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礼义教化,人才能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整体人格的塑造。

传统教育中小学与大学的区分极具智慧。小学阶段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如朱子所言"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是人格奠基的必要过程。而大学阶段则追求"知类通达",如《学记》所说"强立而不反",强调对价值理性的深刻把握。这种由"行"到"知"、由外而内的教育路径,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不谋而合。

在当代社会,重提"成人之学"具有特殊意义。面对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式微的教育现状,回归"大学之道"可以矫正过分功利化的教育倾向。真正的成人教育应当如阳明所言"致良知",既培养专业技能,更注重德性涵养;既追求个人成功,更强调社会责任。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构建现代公民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杨先生的论述启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制造工具化的"人才",而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温"大学之道"的深刻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探索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教育之路。
赵委 發表於 2025-4-19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学之道"的现代诠释与价值重构

杨朝明先生对"大学之道"的诠释颇具洞见,将传统经典置于现代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转化,揭示了"成人之道"的深刻内涵。这一解读不仅准确把握了《大学》文本的精髓,更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从经学视角考察,"明明德"实为"大学之道"的核心要义。郑玄注"明德"为"至德",朱熹解为"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这种对内在德性的彰显,本质上是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确认。杨先生将"成人"界定为文化概念而非年龄概念,正与此传统注释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语境中,"德"并非静态的品德,而是指"得"于道的生命能量,是使人得以"成人"的内在依据。

"人禽之辨"确实是早期儒家思考的重要逻辑起点。孟子所言"几希"之辨,在荀子那里发展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的层级论。杨先生强调社会性的培育,正是抓住了儒家"成人"学说的关键。在当代社会,这种社会性的内涵应当扩展为对多元文化、全球伦理的认知与包容,使传统的"成人之道"获得新的时代内涵。

关于"小学"与"大学"的关系,杨先生的区分颇具启发。传统教育中,"小学"确实侧重行为规训,如朱子《小学》所言"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而"大学"则追求"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种由外而内、由行而知的教育进阶,对当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德性培养的倾向具有矫正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所谓"小大之辨"并非截然二分,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借鉴。

"大学之道"的现代价值至少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德性培养的参照系;其二,为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文化根基;其三,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贡献了中国智慧。杨先生的解读启示我们,传统的"成人之道"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构建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当代诠释"大学之道",既要尊重经典本义,又要立足时代需求。杨朝明先生的解读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展现出传统智慧与现代价值的有机融合。这种诠释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为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中国式的解答方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