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3|回复: 1

[思维启发] 杨朝明:”“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8-1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7-31 杨朝明 学国学网

“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的“大学之道”就是成人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人的培养,就是人的社会性内涵的充实,是人的心性的成长。传统文化的传承目标就是追求社会的至善,这是通过明德、亲民进而才能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这个“小学”是“小子之学”,是关于小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学习怎么做;“大学”跟现在的大学概念有所区别,以前的大学是“大人之学”,就是“成人之学”。这里的“成人”并非一个年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社会人的特质才算成人。


“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成人指的是人的社会性,与社会性相对的是人的自然性。所谓“自然人”,指的当然是人的自然属性。显然,人不能仅仅是自然的人,从这样的角度,早期儒家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就是“人禽之辨”。孟子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动物如果没有区别的话,人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人。纯粹的自然人要变成社会人,就赋予了社会性,就要充实成人之德。人处在社会关系中,就属于某个家庭、某个单位或团体、某个国家和民族。当一个人的人性健全后,这才算一个社会人。


大学之道培养社会人,社会性使人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但是大学和小学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小学学的是“是什么”“怎么做”,到了大学就要了解“为什么”。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礼、乐、射、御、书、数”实际上是小学六艺,是小孩学的基本技能。小学的课程就是让孩子懂这些东西,虽然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他们知道怎么做,如见了老人要有礼貌,见了国旗要行礼等,虽然他们还不能深层地理解为什么尊老、为什么爱国,但要培养这种情感。而到了大学,就要知道其中的为什么,为什么要爱国,为什么要尊长。


“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学就是一种“明礼”或“明理”的教育。每个成人都应达到明理向善,把好的德行向外、向下传播。孟子谈善端,善端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把好的德行放大,也就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比如,孟子曾经举例子说,一个小孩将要掉井里,这时候谁都会救。那么,为什么呢?孟子分析说:这不是为了与他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得到周围人的夸奖,更不是不喜欢孩子掉到水里的声音,而是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心见到孩子受伤害。而且,人不光有恻隐之心,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当把这些好的德行放大开来时,就能明德。明德就是修身,由修身到推己及人叫亲民,最后达到至善。


大学之道如何实现?早期的儒家早已论证清楚:必须遵从教育的规律,教于当教之时,这就是“适时而教”。适时而教就要求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小学、青少年时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就是“当教之时”,因此,这时期学校的德性教育极其关键,在整个社会教育中特别值得重视。


“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教育自然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正面教育为主,适当惩戒为辅。教育和惩处,大体相当于德与法的关系。在教育与引导的时候,不可缺少对某些不良现象的严厉惩处。要制定规则,严格执行规则。规则只要通过、公布了,就必须遵守。如果没有规则、没有规矩,任何事情也办不好,就会乱象丛生。儒家讲礼,礼是德与法的有机统一。礼是社会的一个运行系统,包括社会规章、行为规范的许多方面。不能一提到传统文化好像就是学者的事情,就是行行礼仪、穿穿礼服,读读经典之类,而应该是全社会的联动。


一百多年前柳诒徵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今日社会国家的重要问题,不在于信不信孔子,而在于成人不成人”。不是吗?那些破坏社会国家的行径,“皆不成人者之所为也”。要改变这种现象,要建设新的社会、新的国家,就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使“人人知所以为人”,也就是让每个人知道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当如何去做。


作为一个人,他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存在,还应该是一个社会人,需要对社会负责,需要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孔子儒家的思想就是这样一种修身学说,是为“成人”的过程提供指导。一言以蔽之,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当所有人都把做人的问题解决了,这个社会就一定充满爱。


(文章来源:济宁日报;杨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联副理事长)原标题:“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

梦林轩 发表于 2025-4-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大学之道"与成人之学的现代意义

杨朝明先生对"大学之道"的阐释颇具见地,将传统"大学"定位为"成人之学",揭示了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这一观点不仅准确把握了《大学》文本的本义,更对当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从文本溯源来看,《大学》三纲领确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人教育体系。"明明德"指向个体德性的觉醒与彰显,此为成人之基;"亲民"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此为成人之用;"止于至善"则确立了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此为成人之境。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了由内而外、由个体到社会的完整教育路径。朱熹在《大学章句》中特别强调"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正说明这种成人之学具有先验的道德基础。

"人禽之辨"确实是理解儒家成人观的关键。孟子所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道出了儒家对人的本质思考——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能够超越自然属性,发展出社会性与道德性。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强调"化性起伪"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礼义教化,人才能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整体人格的塑造。

传统教育中小学与大学的区分极具智慧。小学阶段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如朱子所言"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是人格奠基的必要过程。而大学阶段则追求"知类通达",如《学记》所说"强立而不反",强调对价值理性的深刻把握。这种由"行"到"知"、由外而内的教育路径,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不谋而合。

在当代社会,重提"成人之学"具有特殊意义。面对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式微的教育现状,回归"大学之道"可以矫正过分功利化的教育倾向。真正的成人教育应当如阳明所言"致良知",既培养专业技能,更注重德性涵养;既追求个人成功,更强调社会责任。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构建现代公民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杨先生的论述启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制造工具化的"人才",而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温"大学之道"的深刻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探索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教育之路。
赵委 发表于 2025-4-19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大学之道"的现代诠释与价值重构

杨朝明先生对"大学之道"的诠释颇具洞见,将传统经典置于现代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转化,揭示了"成人之道"的深刻内涵。这一解读不仅准确把握了《大学》文本的精髓,更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从经学视角考察,"明明德"实为"大学之道"的核心要义。郑玄注"明德"为"至德",朱熹解为"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这种对内在德性的彰显,本质上是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确认。杨先生将"成人"界定为文化概念而非年龄概念,正与此传统注释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语境中,"德"并非静态的品德,而是指"得"于道的生命能量,是使人得以"成人"的内在依据。

"人禽之辨"确实是早期儒家思考的重要逻辑起点。孟子所言"几希"之辨,在荀子那里发展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的层级论。杨先生强调社会性的培育,正是抓住了儒家"成人"学说的关键。在当代社会,这种社会性的内涵应当扩展为对多元文化、全球伦理的认知与包容,使传统的"成人之道"获得新的时代内涵。

关于"小学"与"大学"的关系,杨先生的区分颇具启发。传统教育中,"小学"确实侧重行为规训,如朱子《小学》所言"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而"大学"则追求"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种由外而内、由行而知的教育进阶,对当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德性培养的倾向具有矫正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所谓"小大之辨"并非截然二分,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借鉴。

"大学之道"的现代价值至少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德性培养的参照系;其二,为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文化根基;其三,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贡献了中国智慧。杨先生的解读启示我们,传统的"成人之道"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构建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当代诠释"大学之道",既要尊重经典本义,又要立足时代需求。杨朝明先生的解读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展现出传统智慧与现代价值的有机融合。这种诠释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为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中国式的解答方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