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4|回覆: 1

[思維啟發] 楊朝明:』『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6-8-1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7-31 楊朝明 學國學網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統的『大學之道』就是成人之道,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人的培養,就是人的社會性內涵的充實,是人的心性的成長。傳統文化的傳承目標就是追求社會的至善,這是通過明德、親民進而才能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


中國傳統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這個『小學』是『小子之學』,是關於小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學習怎麼做;『大學』跟現在的大學概念有所區別,以前的大學是『大人之學』,就是『成人之學』。這裏的『成人』並非一個年齡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一個人只有具備了社會人的特質才算成人。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成人指的是人的社會性,與社會性相對的是人的自然性。所謂『自然人』,指的當然是人的自然屬性。顯然,人不能僅僅是自然的人,從這樣的角度,早期儒家思考問題的邏輯起點就是『人禽之辨』。孟子講,『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人和動物如果沒有區別的話,人只是一個純粹的自然人。純粹的自然人要變成社會人,就賦予了社會性,就要充實成人之德。人處在社會關係中,就屬於某個家庭、某個單位或團體、某個國家和民族。當一個人的人性健全後,這才算一個社會人。


大學之道培養社會人,社會性使人成為一個完善的社會人,但是大學和小學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的。小學學的是『是什麼』『怎麼做』,到了大學就要了解『為什麼』。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禮、樂、射、御、書、數』實際上是小學六藝,是小孩學的基本技能。小學的課程就是讓孩子懂這些東西,雖然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他們知道怎麼做,如見了老人要有禮貌,見了國旗要行禮等,雖然他們還不能深層地理解為什麼尊老、為什麼愛國,但要培養這種情感。而到了大學,就要知道其中的為什麼,為什麼要愛國,為什麼要尊長。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就是一種『明禮』或『明理』的教育。每個成人都應達到明理向善,把好的德行向外、向下傳播。孟子談善端,善端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把好的德行放大,也就是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比如,孟子曾經舉例子說,一個小孩將要掉井裏,這時候誰都會救。那麼,為什麼呢?孟子分析說:這不是為了與他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得到周圍人的誇獎,更不是不喜歡孩子掉到水裏的聲音,而是因為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心見到孩子受傷害。而且,人不光有惻隱之心,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當把這些好的德行放大開來時,就能明德。明德就是修身,由修身到推己及人叫親民,最後達到至善。


大學之道如何實現?早期的儒家早已論證清楚:必須遵從教育的規律,教於當教之時,這就是『適時而教』。適時而教就要求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中小學、青少年時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就是『當教之時』,因此,這時期學校的德性教育極其關鍵,在整個社會教育中特別值得重視。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教育自然包括正反兩個方面,正面教育為主,適當懲戒為輔。教育和懲處,大體相當於德與法的關係。在教育與引導的時候,不可缺少對某些不良現象的嚴厲懲處。要制定規則,嚴格執行規則。規則只要通過、公佈了,就必須遵守。如果沒有規則、沒有規矩,任何事情也辦不好,就會亂象叢生。儒家講禮,禮是德與法的有機統一。禮是社會的一個運行系統,包括社會規章、行為規範的許多方面。不能一提到傳統文化好像就是學者的事情,就是行行禮儀、穿穿禮服,讀讀經典之類,而應該是全社會的聯動。


一百多年前柳詒徵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今日社會國家的重要問題,不在於信不信孔子,而在於成人不成人』。不是嗎?那些破壞社會國家的行徑,『皆不成人者之所為也』。要改變這種現象,要建設新的社會、新的國家,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使『人人知所以為人』,也就是讓每個人知道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應當如何去做。


作為一個人,他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自然人而存在,還應該是一個社會人,需要對社會負責,需要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孔子儒家的思想就是這樣一種修身學說,是為『成人』的過程提供指導。一言以蔽之,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做人的問題,當所有人都把做人的問題解決了,這個社會就一定充滿愛。


(文章來源:濟寧日報;楊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長、國際儒聯副理事長)原標題:『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4-7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學之道"與成人之學的現代意義

楊朝明先生對"大學之道"的闡釋頗具見地,將傳統"大學"定位為"成人之學",揭示了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這一觀點不僅準確把握了【大學】文本的本義,更對當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從文本溯源來看,【大學】三綱領確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成人教育體系。"明明德"指向個體德性的覺醒與彰顯,此為成人之基;"親民"強調個體在社會關係中的實踐,此為成人之用;"止於至善"則確立了人格完善的終極目標,此為成人之境。三者環環相扣,形成了由內而外、由個體到社會的完整教育路徑。朱熹在【大學章句】中特別強調"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正說明這種成人之學具有先驗的道德基礎。

"人禽之辨"確實是理解儒家成人觀的關鍵。孟子所言"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道出了儒家對人的本質思考——人之所以為人,正在於能夠超越自然屬性,發展出社會性與道德性。荀子雖持性惡論,卻也強調"化性起偽"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通過禮義教化,人才能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這種轉變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而是整體人格的塑造。

傳統教育中小學與大學的區分極具智慧。小學階段注重行為規範的養成,如朱子所言"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這是人格奠基的必要過程。而大學階段則追求"知類通達",如【學記】所說"強立而不反",強調對價值理性的深刻把握。這種由"行"到"知"、由外而內的教育路徑,與現代教育心理學中的認知發展理論不謀而合。

在當代社會,重提"成人之學"具有特殊意義。面對工具理性膨脹、價值理性式微的教育現狀,回歸"大學之道"可以矯正過分功利化的教育傾向。真正的成人教育應當如陽明所言"致良知",既培養專業技能,更注重德性涵養;既追求個人成功,更強調社會責任。這種教育理念對於構建現代公民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楊先生的論述啟示我們: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製造工具化的"人才",而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我們更需要重溫"大學之道"的深刻智慧,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探索真正意義上的成人教育之路。
趙委 發表於 2025-4-19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學之道"的現代詮釋與價值重構

楊朝明先生對"大學之道"的詮釋頗具洞見,將傳統經典置於現代語境中進行創造性轉化,揭示了"成人之道"的深刻內涵。這一解讀不僅準確把握了【大學】文本的精髓,更為當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從經學視角考察,"明明德"實為"大學之道"的核心要義。鄭玄注"明德"為"至德",朱熹解為"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者"。這種對內在德性的彰顯,本質上是對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性的確認。楊先生將"成人"界定為文化概念而非年齡概念,正與此傳統注釋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語境中,"德"並非靜態的品德,而是指"得"於道的生命能量,是使人得以"成人"的內在依據。

"人禽之辨"確實是早期儒家思考的重要邏輯起點。孟子所言"幾希"之辨,在荀子那裏發展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的層級論。楊先生強調社會性的培育,正是抓住了儒家"成人"學說的關鍵。在當代社會,這種社會性的內涵應當擴展為對多元文化、全球倫理的認知與包容,使傳統的"成人之道"獲得新的時代內涵。

關於"小學"與"大學"的關係,楊先生的區分頗具啟發。傳統教育中,"小學"確實側重行為規訓,如朱子【小學】所言"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而"大學"則追求"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種由外而內、由行而知的教育進階,對當代教育過分強調知識傳授而忽視德性培養的傾向具有矯正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所謂"小大之辨"並非截然二分,而是螺旋上升的過程,這在今天尤其值得借鑑。

"大學之道"的現代價值至少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為當代教育提供了德性培養的參照系;其二,為社會成員的身份認同提供了文化根基;其三,為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對話貢獻了中國智慧。楊先生的解讀啟示我們,傳統的"成人之道"可以通過創造性轉化,成為構建現代公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思想資源。

當代詮釋"大學之道",既要尊重經典本義,又要立足時代需求。楊朝明先生的解讀為我們樹立了典範,展現出傳統智慧與現代價值的有機融合。這種詮釋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實踐意義,為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提供了中國式的解答方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