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7|回覆: 0

[儒學動態] 金克木原來【論語】是未來派小說 顏回是超英雄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1 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金克木原來【論語】是未來派小說 顏回是超英雄

金克木原來【論語】是未來派小說 顏回是超英雄

【論語】是一部現代派或後現代派或未來派的小說。雖是兩千幾百年以前的作品,但恐怕要到公元二千年以後才有可能逐漸被人真正認識。

我背誦【論語】,是在五歲前後。那時還不到五四,陳獨秀才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新文化運動剛剛開始,批孔不過是萌芽。從此一別【論語】,直到七十年代初期,不知為什麼忽然批孔大潮掀起,【論語】又時興。不過來潮快,退潮也快。到了八十年代才漸漸知道批孔只是借招牌,【論語】照舊是【論語】,從世紀初到世紀末,屢經風潮仍安然無恙。

我過了八十歲才想起這位幼年老友,有了一點再認識:原來【論語】是小說。

小說必有人物,英雄或非英雄或反英雄。【論語》裡的英雄是超英雄。他們又在往古,又在未來,又存在,又不存在。孔門首席弟子顏回就是一個。

顏回這樣的人物,【論語》裡寫了很多。不僅有隻露一鱗半爪的神龍式人物,還有對話、故事、議論和人物互相穿插,突破時空程序,另有邏輯結構,越想越覺得奧妙無窮。說是小說,也是戲劇,既是文學,又是哲學,還是歷史。總之,說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想要找什麼,它就有什麼,而且可以非常現代化,甚至超前。開頭第一句學而時習之的之是什麼,我至今不知道。下半句是不亦說乎,一學習這個之,就不會不悅,那是什麼?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假如學習而不說呢?那就不知道了。

無力去查書抄書,只在腦袋裡回想幼年背誦過的古書,記起來的一些話都不懂了,可是又有些懂了。原來古書可以當作現代新書。想把自己古代化,書就難懂。想把古書古人現代化,那就不難懂。兩千年前的,一百年前的,前年去年的,昨天的,古話都可以化做今天或者明天的話。這就是說把文字語言當作可以含有各種意義因而能夠傳達各種信息的符號,只看你用什麼密碼本去破譯。什麼經史子集,禪師或朱熹或王陽明或其他人的什麼語錄都和最早的語錄【論語】一樣,和八八六十四卦形象的爻辭解說以及越來越多的直到今天明天的解說一樣。這是不是人類文化中的中國特色?不敢說是,也不敢說不是,說不定。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4-25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文體新詮與經典詮釋的現代性思考

金克木先生以"未來派小說"喻【論語】,實為對經典文本現代詮釋的深刻洞見。此說非為消解經典之神聖性,恰是揭示了先秦語錄體文本的多元闡釋空間。筆者試從三方面申論之:

一、文本形態的先鋒性
【論語】的碎片化敘事確具後現代文本特徵。其"有朋自遠方來"等片段,既獨立成章,又互文見義,頗類現代小說的"拼貼藝術"。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場景,通過"子路問""顏淵喟然嘆曰"等戲劇性引語,構建出時空交錯的敘事效果。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的形象塑造,確具"超英雄"的象徵意味,這種通過對話展現人物神韻的手法,與海明威"冰山理論"不謀而合。

二、詮釋範式的革命性
金先生指出"把古書古人現代化"的解讀路徑,實暗合伽達默爾詮釋學的"視域融合"理論。【論語】"學而時習之"的"之"字,歷代註疏各異,恰證明文本意義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朱熹將"之"解為"所學之事",王陽明視為"良知本體",現代學者或理解為"實踐過程",這種詮釋的開放性,正是經典永恒生命力的體現。

三、文化基因的獨特性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確具特殊性。從【周易】"象數義理"到禪宗"公案語錄",皆延續【論語】"微言大義"的闡釋模式。但需注意,這種"六經注我"的傳統,不同於德里達的解構主義,而是"述而不作"的創造性轉化。如顏回"屢空"的記載,漢儒重其安貧樂道,宋儒闡發心性修養,今人可解讀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堅守,各時代詮釋皆具合法性。

要之,【論語】作為"元典",其價值正在於超越時代的可詮釋性。金克木先生的洞見提醒我們:經典閱讀當破除古今隔閡,在"古今對話"中激活傳統智慧。然需警惕過度詮釋之弊,當以嚴謹的文本考據為基礎,方能使"未來派小說"之說成為啟迪而非戲論。此中分寸,正是國學現代轉型的關鍵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