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發【中國社會科學報】『爭鳴』版的李金坤先生對『無友不如己者』提出三種可能的解釋,我以為基本可資參考,所以選用
『不要與不同類的人交朋友』。為了避免對『同類』一詞出現理解上的歧義,拙文對此作出過專門說明:『其中不應該有社會經濟地位、知識能力水平、道德修養品格等在我之上或在我之下方面的考量,關鍵在於對方是否真正具有自己所崇尚的那種道德品格……』『總之,孔子交友之道的基本原則,應是在於他一生努力傳播的「仁」,而不應非常在意和自己比高低(哪怕是在『仁』方面)。』據此而言,我論述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精神,與欒先生認為孔子交友之道在於『人而不仁,不足友也』並不矛盾。
而我的觀點與欒先生的區別主要有三點。
第一,我不贊成『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呂氏春秋·觀世】)這樣延伸開去的詮釋。【論語】有關『交友之道』的相關論述中出現得最多的關鍵詞是『仁』,其次是與『仁』內在意義相近可通的『信』、『忠』等。其中非常強調『必處仁』和『必忠信』,卻未見到任何關於『必賢於己』的表述。孔子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所謂『忠信如丘者』,自然可以成為信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則的孔子之朋友,儘管他們都是『不如丘之好學』之輩。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人只要有忠信仁義道德品格,即便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也不妨礙成為其朋友的。這樣的觀點,其實與【論語】中『以友輔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文化思想內在一致。
第二,欒先生認為其對『無友不如己者』詮釋的『引證的論據比較充足』,因此覺得『在沒有新的材料之前,對於這個問題已沒有必要再討論了』。欒先生如此自信,是因為相信自己很好地解決了詮釋『無友不如己者』的『語源問題』。其實,欒先生引有關周公交友之道的文字,均在【論語】成書幾百年後,即其處在『流』的下方而非『源』的上位。真正有力確證其具有『語源』價值並足以服人的,除【論語】自身具有的相關表述,一般都應出現在不晚於【論語】時代的可靠文字文獻之中。
又,欒先生對於詮釋先秦經典忽略其『語句意義』、『句式特點』的探究,似乎也不盡可取。很多清代學問家在『小學』方面所下的工夫,在某種意義上,也成就了他們的學問之大和考辨之精。
第三,按照欒貴川先生的觀點,孔子的交友之道來自周公關於『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的論說。本文對此難以證偽,但是可以『引謬』。道理很簡單,如果欒先生的這個觀點及其論述成立,那麼任何人都可以因此得出顯而易見的邏輯推理及相關問題:在孔子眼裏,周公時代有誰『賢於』周公?孔子時代,又有誰『賢於』孔子?
非常有意思的是,欒貴川先生不僅顯然忽視了我關於『同類』的說明,而且還使用了【論語·憲問】『原壤』的例子。因為就【論語】、【禮記】相關記述而言,
『原壤』其人無論如何都不是在品德學問方面可與孔子相提並論的人,更不可能是『賢於』孔子的人。但是,欒先生卻認為他是孔子的『好朋友』——當然,這是事實。在這個例子中,似乎可以體會到孔子在用自己的行動否定欒先生對其交友之道的詮釋。
(倪祥保 單位: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