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5|回覆: 0

[思維啟發] 天人合一傳統文化中有機整體的生態世界觀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0-12 0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人合一——傳統文化中有機整體的生態世界觀

【『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微講壇】

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儒道思想體系儘管在具體觀念上有差異,但都將『天人合一』看作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與至高境界。【論語】提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孟子】有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都積極肯定自然萬物存在的價值,要求珍愛萬物。今日起,開設【『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微講壇】專欄,約請專家學者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積澱的生態智慧,闡釋當下生態文明建設應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終是一個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題。作爲中國傳統生態世界觀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天人合一』把人與自然視爲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根本意蘊就是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陳寅恪先生指出:『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儒、釋、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過程中,都對『天人合一』情有獨鍾、多所闡揚、屢有創穫,並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和優勢。

周易】不僅被儒家奉爲群經之首,被道家、道教尊爲『三玄』之冠,亦曾爲佛教眾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還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說卦傳】指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六畫而成卦。』【文言傳】更有精妙的總結:『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些都成爲『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淵藪,也成爲中國傳統生態世界觀的經典表述。

儒家主張『贊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僅僅針對人際交往,也包括對大自然、對生態環境的熱愛和友善,希望最終能夠協助天地化育萬物,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萬物的優秀品質,『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愛物』也有按照自然時節進行生產、生活的思想取向。經過歷代大儒的傳承、發揮,到了宋代,張載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中國傳統生態世界觀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被尊爲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則進而強調:『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道教也繼承了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觀念。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指明凡事皆可一分爲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爲三體』,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萬物。【陰符經】則用天、地、人『相盜』之說來體現天與自然之間相互補益的密切關係。佛教中『眾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張,也都體現了與『天人合一』異曲同工的生態世界觀:人與自然構成了緊密的共生關係,這種關係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所有事物都顯現著這種關係,所有事物也都因爲這種關係而平等。人類保護了生態,也就是保護了人類自身。

以上各家儘管在具體表述上有一定差異,但都致力於天人關係的和諧發展,而且都強調人的主體意識和能動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順天而動、適應自然,但又強調『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於人類。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一本作『王』)亦大。』這也是在凸顯人在天人關係中重要的主體作用。『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儒、道之所以能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借鑑,【周易】固然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認同的『天人合一』生態世界觀,應該也是出現這種思想文化盛況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礎。我國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傳統生態世界觀在當代的進一步延續和發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