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4|回覆: 0

[儒學動態] 自覺與平等·孔子釋『仁』之精義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12-28 1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覺與平等·孔子釋『仁』之精義

自覺與平等·孔子釋『仁』之精義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孔子有關仁的思想討論很多,所涉及也可謂全面,但是對其精義把握得不夠,因此有必要對【論語】論仁加以總結並提煉出精義。【論語】載: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筆者認為,孔子以愛人來釋仁,一語道破了仁的精義。

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以愛人釋仁,有愛就有好惡,他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只有仁人才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包括好惡取向,仁充當了道德判斷的標準。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立志於仁德,就不會為非作歹。他又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離開仁,何以談得上成就其名,因此君子時刻以仁為行為準則,任何時間及場合都堅持不懈。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仁之人不可能長處困境,也不可能長處樂境。仁者本身具備仁而安於仁,知者因行仁有好處而行之,有智慧的人同樣以仁為行為準則。

孔子也知道做到愛憎分明是不容易的。他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這裏以仁為標準區分兩種人:愛好仁的人與厭惡不仁的人,前者是仁,後者雖然對不仁厭惡,但是否達到仁,孔子並未明說。對於這兩者,他本人都沒有見過。在他看來,愛好仁的人再好不過了,厭惡不仁的人實行仁德時不受不仁德的人影響。如果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力量一定充足,只是是否能做到這一點,他對此持懷疑態度。也可以說,行仁德或反對不仁是件困難的事,因此他強調作為行仁的主體,人自我要付出努力。

為仁由己、推己及人

愛人應從自我出發,應付出努力,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孔子所講的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句。為仁由己,是強調實現仁要靠自己而非依賴於別人。在孔子看來,仁並不遠離人而內在於心,要實現仁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如他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此意。這表明行仁應自覺而非被動,屬於自律而非他律,由此突出行仁的自覺特性。

當然,在實現仁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孔子在回答樊遲問仁時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克服困難在先而後有酬報即是仁。孔子主張為了實現仁連老師也不讓,所謂當仁不讓於師。這大有吾愛吾師,更愛真理之意,也即表現出一種對仁的執着追求。關鍵時刻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仁,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曾子繼承這一思想,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些豪言壯語激勵着多少後代志士仁人為實現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孔子又講推己。如果說由己注重道德自覺,那麼推己則偏向道德平等。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仲弓問仁,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以恕來詮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踐仁必須由己出發,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或者說要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

在孔子看來,推己及人表現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起點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可謂仁的根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由對父母的孝推及對其他老人的尊重,由對自己兄弟的熱愛推及對其他人兄弟的熱愛,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做到孝悌、恭敬守信,最後達到博愛,也即實現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理想。另外,愛人並不是墨子主張的兼愛,這種無差別的平均的愛人由於受當時社會條件的局限不可能達到,因此流於空談。而有差等的平等的愛人更能反映當時的社會水平,並通過推己及人使其有了具體的內容,且具可操作性而不至於流於空洞的說教。總之,孔子以愛人為基點,試圖在道德層面上構建起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

以仁改造禮

孔子也講禮,如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與禮互釋,但兩者有所偏重,禮屬於外在儀式,仁屬於內心,更為根本,反映時代特色。我們應該從社會變遷與學術思想轉型來理解以仁改造禮。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學術界常以禮崩樂壞來形容當時的社會,指周代原有的封建規章制度和文化秩序開始瓦解,開啟了從分封制向郡縣制、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王官之學向百家之學的轉變。在這一社會變動之際,亟需聖人出來改進,時勢造英雄,孔子應運而生,擔當起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重任。他清楚地認識到維護舊的禮已經不可能,必須適應這種新變化,那就是系統闡發仁的價值。相對而言,禮屬於周代的舊物,代表着等級,而仁則是春秋以來的開新,代表着平等,禮崩樂壞之後才有仁。他也意識到社會及道德的發展不能出現斷裂,因此並沒有完全否定禮,而是以仁改造禮,賦予禮新意蘊,期以仁與禮互動而達到維護世道人心的作用。

孔子講的為仁由己、推己及人反映了仁的兩大特點:自覺與平等,這才是孔子以愛人釋仁的精義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