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6|回覆: 1

[儒家學說] 【第315期】【論語·憲問篇第10章】孔子評價當政者的着眼...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3-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10章】孔子評價當政者的着眼點是什麼?

14·10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惠人』,指愛民惠民的當政者。子西:是鄭國子產的同宗兄弟,也曾在鄭國執政。『人也』,也就是仁人也。伯氏:是齊國大夫。駢邑:地名,伯氏的采邑。『沒齒』的『齒』字,指年齡,沒齒,就是一輩子、終身,這裏指至死、到死。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人問子產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是對民眾有恩惠的人。』問子西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呀!他呀!』(表示無足稱道)問管仲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是個仁人。因伯氏有罪,管仲削奪了伯氏在駢地的食邑三百戶,致使伯氏只能吃粗糧,但他到死沒有怨言。』

本章記載了孔子對春秋時期三位當政者的評價。對子產的評價,承接上章,着重肯定了他愛民惠民的執政理念。對子西,由於他政績平平,加之與子產相比較,孔子認為無足稱道。對管仲,【論語】記載中孔子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本章則肯定管仲是仁人,並舉出他『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的事例,稱讚管仲鐵腕執政,雖猛雖嚴而不失其仁的執政風格。

從孔子對上述三位當政者的評價來看,他認為為官者的價值,就體現在是否對民眾有愛心,是否給民眾帶來了實際利益,是否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和有序運轉。這正是孔子評價當政者的着眼點,這樣的歷史眼光,是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的。

附:

【原文】

14·10或問子產。子曰:『惠人①也。』問子西②。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③。奪伯氏④駢邑⑤三百,飯疏食,沒齒⑥無怨言。』

【注釋】

①惠人:愛民惠民的當政者。②子西:鄭國子產的同宗兄弟,也曾在鄭國執政。③人也:即仁人也。④伯氏:齊國大夫。⑤駢邑:地名,伯氏的采邑。⑥沒齒:齒,指年齡。沒齒是至死的意思。

【譯文】

有人問子產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是對民眾有恩惠的人。』問子西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呀!他呀!』(無足稱道之意)問管仲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是個仁人。削奪了伯氏在駢地的食邑三百戶(伯氏有罪),致使伯氏只能吃粗糧,但他到死沒有怨言。』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4-7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品鑑執政者的三重維度】

【憲問篇】此章以精簡筆法呈現孔子對三位執政者的評價,恰似一幅春秋政治人物的品鑑圖卷。子產之"惠"、子西之"默"、管仲之"仁",實為夫子政治倫理觀的三種投射,其評價標準可析為以下三重維度:

一、惠民利民之實效
"惠人也"之評,直指子產"養民以惠"的執政核心。【左傳】載其"不毀鄉校",鑄刑書以明法度,皆體現"惠而不費"(【堯曰】)的施政智慧。孔子曾贊"古之遺愛"(【左傳·昭公二十年】),與此處評價形成互文。此維度強調政策須具現實福祉,非徒託空言。

二、公正執法之威信
管仲事例尤具深意。"奪邑無怨"非謂強權壓制,實乃【尚書】"刑期於無刑"的體現。伯氏甘服疏食,正因管仲"明察秋毫"(【管子·明法解】),使罰當其罪。孔子雖批評管仲"器小""僭禮"(【八佾】),然此章特彰其"法行所當行"的執政魄力,與"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形成理論呼應。

三、道德感化之境界
子西"彼哉"之嘆,恰成反襯。【論語】中凡用疊詞如"某哉某哉"者,多為婉貶(如【憲問】"臧武仲之知"章)。鄭玄注此謂"無善可稱",朱熹釋為"不足道"。相較子產之惠、管仲之能,子西政績泯然,正見孔子對執政者需具道德感召力的期待。此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為政】)一脈相承。

三者評價差異,實為孔子"仁政"思想的多棱折射:子產惠民近於"仁者安仁",管仲執法合乎"克己復禮",子西之失則在德能兩虧。錢穆【論語新解】點明:"聖人論人,重實不重名",此章正是以事功驗德行的典範。

今人讀此,當悟孔子品鑑人物之要義:非以私德苛求,而以民生為尺;不執一端之見,務觀綜合成效。此中深意,於當代政治倫理建設猶具鏡鑒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