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5|回覆: 0

[儒家學說] 宋志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3-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志明

  『安身立命』作爲一個成語,出自禪宗。在【景德傳燈錄】卷十上,有這樣的記載:僧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云:『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可是『安身立命』作爲一種學理,則出自儒家。孔子在【論語】中,已談到『安』。宰我覺得守喪三年似乎太長了,主張縮短一些。孔子狠狠地批評了他,申斥宰我『不仁』。孔子認爲,喪禮之所以規定守喪三年,理由就在於一個『安』字。『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所說的『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頓、精神的安頓,這是儒家講安身立命之道的濫觴。【論語】也談到『身』。【學而】篇寫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這裡,『身』指的是人的行爲踐履,把精神安頓與生活實踐聯繫在一起。關於『立』,孔子的說法是『三十而立』(【爲政】),就是確立人生的價值取向。關於『命』,孔子的說法是『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堯曰】)這裡所說的『命』,指的是君子應有的使命感。

  在【論語】中,已分別論及安、身、立、命,但還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這裡,則形成了儒家關於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較系統的說法。孟子把人性善視爲安身立命之道的內在依據,而『天道誠』則是他爲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所謂『思誠』,就是以『天』作爲終極的價值目標,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進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於進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徑,孟子不可能選擇外求的認識路線,只能選擇內求的心性修養路線,他稱之爲『求放心』。他指出,現實的人之所以流於不善,並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尋回業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嘆:連自己家的雞犬丟失了,知道找回來;可是自己的本心丟失了,卻不知道找回來,真是一種悲哀!他對這種人的忠告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宋明理學家吸收了中國佛教哲學和道教哲學的理論思維成果,創立了儒學的新形態。他們十分重視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對其做出深刻的闡發,使之在學理上臻於成熟。他們倡導的『孔顏之樂』、『聖人氣象』、『常惺惺』、『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復盡天理』、『發明本心』、『致良知』,都是關於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體說法。經過理學家的闡發,儒學不但可以治國,還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們尋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選擇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選擇內在的路向。如果選擇外在路向,會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標定位在彼岸世界。這種精神生活方式通常會否定人生的價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說,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說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無法自己實現超越,必須靠救世主或佛來拯救。儒家所選擇的是內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種哲學的精神生活方式,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謂『安身』,就是從內在性出發,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價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內在根據。用傳統的說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爲貴』。這個『身』字很要緊,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脫離人的生活世界。所謂『立命』,就是主張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傳統的說法,就是『超凡入聖』,成就理想人格。這種內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個世界』的基礎上,沒有設置彼岸世界。儒家認爲,在現實的人生實踐中就可以達到超越的目標,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於來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們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個人認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並不妨礙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礙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這些信念有助於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會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實行現代轉化,可以成爲一種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資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質文明程度有關係,但不會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們有意識地去『建設』。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設,人們的精神世界將會坍塌,物質文明也將隨之失掉價值。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