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4|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憲問篇第25章】何為『為己之學』,何為...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5-3 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25章】何為『為己之學』,何為『為人之學』?

14·25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意思是說:『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如今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孔子關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論述,提出了一個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術作風的大問題。

孔子贊同的是古之學者的『為己之學』。所謂『為己之學』,就是為了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提高自己的素質而學。例如,讀【論語】,就是為了學做人。倘若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精神氣質沒有變化,不能用在自身的修養和提高上,就等於沒有讀。『為己之學』體現了孔子學說的根本精神。

所謂『為人之學』,就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去裝飾自己。道德詞語可以轉化為內在的品質,也可以掛在嘴上,向別人炫耀,以至於當作謀取利益的工具。一些研究儒學的學者,拋棄了儒學『為己之學』的傳統,把儒學當作純粹的知識體系,把對儒學的研究當成職業、飯碗,與自己的為人處事毫不相干,做的與講的背道而馳,這就背離了儒學的精神。

那麼,『為己之學』的精神在當今社會有何現實意義呢?

『為己之學』立足於自身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和學術作風純正,應當大力弘揚。而『為人之學』則不然,學習目的不端正,就難免要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時下,考試舞弊、論文抄襲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手段越來越『高明』;盲目跟風、粗製濫造的『快餐』式文章、著作屢見不鮮;夢想一夜成名的『惡搞』之風、『獵奇』之風、『嬉戲』之風禁而不絕。所有這些,都與學習目的不純、態度不端、學風不正有直接關係。因此,重溫孔子在學術生活方面的教誨,對於當今社會的人們依然是十分必要的,非常有益的。

附:

【原文】

14·25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

孔子說:『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如今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3-27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己之學"的當代價值】

孔子所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實為千古學術之箴言。"為己之學"乃儒學根本精神,其要義有三:一曰反身而誠,二曰知行合一,三曰德業雙修。朱子注此章云:"為己者,欲得之於己也;為人者,欲見知於人也。"此中分判,正在心術微處。

今人治學之弊,恰在"為人"二字。或炫博矜奇以邀時譽,或雕章琢句以求利祿,甚者以聖賢言語為妝點門面之具。此輩縱使著述等身,終是"義襲而取",與身心性命了不相干。程子所謂"今之學者有三弊:溺於文章,牽於訓詁,惑於異端",正為此發。

"為己之學"的當代意義,首在重建學術與生命的關聯。學者當如陽明所言"在事上磨鍊",將經典義理轉化為日用常行。次在矯正功利化學風,使學問回歸"明體達用"之本真。更在於培養"慎獨"功夫,即使無人監督,亦能恪守學術良知。

今人讀【論語】,當效法顏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的態度。若讀聖賢書而不能變化氣質,猶農夫耕而不種,終無收穫。學術之道,貴在"誠明兩進",外以窮理,內以盡性,方不負孔子"為己"之教。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4-11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為己""為人"之學辨微

孔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之論,實為千古學術心法要訣。此章雖簡,然義理深湛,直指學問根本。今試為剖析其微旨。

一、學術本真之辨
"為己之學"者,乃以心性修養為體,以德業完成為用。【禮記·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正與此相發明。朱子解此章謂:"為己,欲得之於己也;為人,欲見知於人也。"此中分際,正在"得"與"見"二字。古之學者如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子路"聞過則喜",皆是反求諸己的真功夫。

二、學術流變之跡
孔子所言古今之異,非謂時代先後,實指學術境界。程頤云:"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於喪己。"此語最得聖意。觀今之世,有以學術為晉身之階者,有以著述為邀名之具者,甚者"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孟子·盡心下】),皆失學問本旨。王陽明【傳習錄】斥此輩為"口耳之學",可謂痛切。

三、實踐工夫要訣
踐行"為己之學",當以"慎獨"為始。【中庸】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讀書須見得自家病痛,如醫者診脈,必先自知癥結所在。張載【經學理窟】言:"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然更須"觀書以靜為心",此即"切問近思"(【論語·子張】)的真實工夫。

四、當代學術啟示
今之學術生態,尤需重振"為己"精神:
1. 治學當如顧炎武【日知錄】積數十年之功,非為譁眾取寵;
2. 著述當效王夫之【讀通鑑論】,字字皆從血性中流出;
3. 教學當法馬一浮復性書院,以"主敬窮理"為教條。

結語:
孔子此章,實為萬世學者懸一明鏡。黃宗羲【明儒學案】序云:"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為真。"學者當以此自鏡,庶幾不負聖賢垂訓。今人若能體認此意,則浮躁之風可息,敦實之學可興,學術正道,其在斯乎!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