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8|回覆: 1

儒學的核心精神:修身為本 [轉]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3-19 0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0-03-17錢遜精品網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錢遜教授認為,儒學的精華在於做人之道。向來關注年輕人道德修養的錢遜教授,推薦【論語】為國學入門的經典。這是因為,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幹,而儒學的基本精神涵蓋在【論語】之中。通過學習國學,去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神生命是大於物質生命、個人與群體價值統一』的思想,得到民族精神的洗禮,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讀【論語】的目的是學做人;是要將學到的東西用到自己的修養上去。

  讀【論語】,學做人

  近年來,社會上對國學興趣很高。那麼,學國學應該從哪裡入手?我覺得就是從讀【論語】開始。為什麼讀【論語】?因為中華文化的主幹是儒學,而儒學的基本精神就涵蓋在【論語】之中。當然,不是說學國學只需要學儒學,但是現在人們太想什麼都要,沒有重點。我認為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普通的年輕人來說,就是選擇【論語】來入門。因此,近幾年來我在各地講座,常常是以『讀【論語】,學做人』作主題。

  講『讀【論語】,學做人』,有兩層意思。一、【論語】思想的核心是講做人的道理。過去人們一提到【論語】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論語】的最核心、最精華之處不是『治國平天下』,無論從其內容,還是從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來看,主要都是講做人之道。二、從現在一般人學國學的目的來看,我們不是要學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讀【論語】的目的是學做人;是要將學到的東西用到自己的修養上去。大家很熟悉【大學】中的『三綱領、八條目』,特別要注意的是後面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要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的根本是在修身;其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為本。這是儒學的根本精神。也就是說,要解決社會問題,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最根本的途徑是每一個人的提高。用現代的話來說,社會的進步或者健全穩定發展,根本在於人的提高。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人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儒學把希望寄予人的提升,而且人的提升要靠自己的修養,不是用一套制度來束縛。

  孔子看來,要做一個君子,首先就要不斷地修養自己。但儒學並不是不顧國家,只顧自己修身。修養自己是為了安人、安百姓。

  儒學的核心精神:修身為本

  從儒學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來看,儒學的精華也是在做人這方面。現在經常講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中國人愛國主義的基礎,集中體現在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儒學所提倡的最根本的人生價值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為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歷代仁人志士的名言無不體現了這種人生價值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包含了兩個深層的意義。其一,中國人並不是只顧個人,個人與群體(就現代而言是民族、國家)是聯繫在一起的。中國人有一種自我擔當的意識,『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中國人愛國主義最重要的基礎。現在的年輕人多追求個人的發展,在這方面就比較薄弱了。其二,中國人的傳統是把精神生命、精神追求放在個體的物質生命之上,而不把物質生命放在第一位。人要有點精神,而不是只追求物質;只要吃好、玩好,這是不可取的。從中國傳統來講,這樣就是『近於禽獸』。真正做一個人,就是要有一定的精神品質,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這些精神、思想的源頭都在【論語】。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什麼是『任重而道遠』,就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所謂仁以為己任,一個人到世界上有自己的責任,而且責任很重。【論語?憲問】中有孔子關於君子的一段話:『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在孔子看來,要做一個君子,首先就要不斷地修養自己。但儒學並不是不顧國家,只顧自己修身。修養自己是為了安人、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實際上就是平天下的意思,按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建設一個理想社會,理想社會就是大家都過得好。後來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理想的追求都說明仁的內涵不只是個人修養,還包含有社會理想。有『天下為公』的理念,並為此努力,確實是任重而道遠,這也成為後來的志士仁人的最高追求。這些歷代的詩詞語言代表了民族精神,其基礎就是【論語】提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學最核心的內容,也是做人之道。

  儒學注重人的提高,以所有人的修身為本,與我們一般所說的『以人為本』並不相同。常說的『以人為本』更多的是一種管理思想,講究決策的時候考慮人的利益、要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則是指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途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指出一切問題的解決在於人的提高,這是基礎的基礎,一般所說的以人為本則沒有涉及人本身的提高;『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強調包括天子之內的一切人都要以修身為本,以人為本則只是說的領導人或管理者如何對待百姓、民眾或被管理者,沒有包括對領導人、管理者自身修養方面的要求。

  當然,依靠每個人的自覺來解決問題,實現社會的健全穩定的發展,這是理想化的。現實中,真正自覺的人是少數。在多數人還不能自覺做到『有恥且格』的情況下,就要依靠法制,依法治國還是根本的治國方略;一定的強制、刑罰都是不可少的。應該說,修身為本是一種根本理念,它並不排除法制等必要的元素;而從學國學的方面講,就要強調首先最重要的是學做人,啟發人們修身的自覺性。要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不應對立起來。

  提高中國人的精神,需要做的有很多,但毫無疑問的是,離不開國學,離不開中華文化。

  國學熱有實在的社會根基

  【論語】中提出的中國傳統的人生價值觀,一點是『義以為上』,認為道德、精神生命高於物質生命;一點是『群己統一』,把個人看作群體的一分子,在群體的發展中求個人的發展。這在近現代,乃至當代仍然得到了傳承。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直到汶川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其共同的核心是以天下為己任,是與傳統精神一脈相承的,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所以不要把革命精神與傳統精神割裂開來,革命精神和古代傳統精神是民族精神發展的不同階段,是傳統價值觀在不同階段的體現。

  『國學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也不只是因為經濟發展了,人們有文化的需求;它是社會的需要,有着很深刻的社會基礎。當然在發展中不排除具體表現上有些『虛』的現象,有一些商業炒作,但我們要考慮的是其背後深刻的根本原因。例如於丹的書能賣出幾百萬冊,其中或許有炒作的成分,但值得我們研究的關鍵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電視台會推出這樣的節目,為什麼講了以後立刻如此轟動?這是有其根源的。從大的背景來說,現在這樣的局面絕非偶然。我們曾經有過對傳統文化100多年的批判,也曾經過10年『文革』對傳統的徹底否定,近30年來,我們感覺中國人缺乏一個精神,存在『信仰危機』。諸如『窮的只剩下錢』『跟着感覺走』等等就是其反映。30年來,人們反思、總結、摸索、探索,所有人都在思考中國人信仰問題,或者說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問題,結果都把答案找到了傳統上。同時,『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日本的發展都讓我們漸漸認識到,傳統不一定是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的。

  簡單地從一個家庭的訴求來說,年輕的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成長中有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進學校,一個是在這個社會別走上歪道。這個問題只能從國學中去解決。弘揚中華文化才是建設我們精神家園的基礎,這是社會的需要,不走這條路是不行的。而只要有這一條在,社會對國學的興趣肯定會長久發展下去。不必擔心像一陣風過去,國學就不再『熱』了,更不必害怕會不會復古。我們需要的是引導現在的熱情,使之得到更持久、健全的發展。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去引導,使之走得更健康,而不是因噎廢食,放棄發展。

  現在人們常說構建『軟實力』。在我看來,軟實力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提高中國人的素質。把中華文化的優勢真正落實到社會上,這才是軟實力的最根本。而不只是在於把經典翻譯介紹給外國、讓電影走向世界來擴大影響。根本的是自己做好,使社會風貌得到改觀。我們自己搞好了,才能去影響世界。我注意到,現在一些年輕人就想着做『世界公民』,認為現在做中國人還是做哪國人並不重要,現在是做『世界公民』的時代了。如果年輕人連中國人都不想當了,又何談什麼軟實力。文化建設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要提高中國人自己的精神,而不是開發文化遺址旅遊等停留在形式上的東西。提高中國人的精神,需要做的有很多,但毫無疑問的是,離不開國學,離不開中華文化。

  現在很多企業界精英對學習國學也有相當高的熱情,這是好現象。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企業要追求利潤最大化,這與傳統的價值觀存在衝突。那麼,企業家怎麼學國學,怎麼學傳統呢?傳統的價值觀能不能和如何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讓學國學、學做人的活動更深入、更廣泛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道德教育。關於孝道、誠信的教育被廣泛宣傳,許多地方在少年兒童中推廣普及【弟子規】等,這些都是好事。這是涉及落實到行為上的各種道德要求,是入門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也容易接受,容易見效果。這是古代講究的『德』。古時道、德有區分,道是指做人的基本原則,人生理想追求、價值觀等這些內容;德是指已經認識到的,道在行為上的落實。從學習修養的步驟來說,總是從德入手,但不能只滿足於具體的『德』;特別對於從事國學普及和道德教育的人來說,更要有清醒的認識,要研究、探索如何引導受教育者從具體的德的踐行上升到對道的追求。

  年輕人學國學有很多方法。現在在兒童中,很多地方推廣學習【弟子規】,這是比較成功,也是比較合適的。對於有點文化、有閱讀能力的人,我還是要提倡讀一兩本經典,哪怕是只讀一本【論語】。關於經典有很多解讀,但這些解讀是否符合傳統經典的原意卻很難說,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去讀原文。當然,這實現起來有一些困難,例如繁體字、文言文的障礙等,尤其是文言文,能完全讀懂的人並不多。但我還是希望能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讀經典,不需要太多量,從【論語】開始。經過對傳統文化100多年的批判,很多人對我們自己的文化都不太了解,現在需要補課,提倡讀一點經典。

  讀經典是一個基礎,但並不是唯一的方式。第二個方式是從現實中學習。在古代,儒學的這種思想精神是影響所有人,指導生活實際的,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汶川地震中湧現出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跡,每年評選的道德模範身上都能體現很多的傳統精神和美德。這是活生生的、現實的傳統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體現,是學習傳統、理解國學的最好教材。

  還有傳統的文學藝術作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都不是來自經典,而是來自文學著作、歷史著作,這些著作中都滲透了傳統文化精神。重要的是閱讀時要有一個目標,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而閱讀,增加知識固然重要,但增加知識的目的是學到做人的道理。有了這個目標,就可以有不同的途徑,根據喜好從文學作品、歷史作品或經典入手。

  當然,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需要一批老師來指導,現在的老師也都很年輕,沒有普及傳統文化教育。現在要將國學普及持久地做下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教育部門也好,民間學術文化團體也好,要注意教師的培訓。只有教師培訓好了,才能教育更多的人,向更多的人傳播和弘揚國學。

  現在很多企業界精英對學習國學也有相當高的熱情,這是好現象。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企業要追求利潤最大化,這與傳統的價值觀存在衝突。那麼,企業家怎麼學國學,怎麼學傳統呢?傳統的價值觀能不能和如何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想,企業家經營企業,一定要遵守市場經濟規律,以贏利為目標,這是肯定的。然而,就企業家個人的人生追求來說,他不應該局限於市場經濟的狹隘眼光,把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當做唯一的目標。這樣做也是可能的。中國古代的儒商就講究社會責任,修橋補路,回報社會,不完全以個人利益為最高追求。這個問題需要企業界的朋友們共同來思考、解決。

  錢遜教授推薦書籍

在【國史大綱】卷首,作者提出『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尤必附有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在【中國文化史導論】1987年修訂版序言中提及『本書乃專就通史中有關文化史一端作導論。故此書當與【國史大綱】合讀,庶易獲得著者寫作之大意所在。』

■【國史大綱】 錢穆 著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第一版於1940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國文化史導論】 錢穆 著

  這是國學大師錢穆繼其【國史大綱】後,第一部系統闡述他對中國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學術代表作。第一版於194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作者認為,歷史即文化。『歷史乃其外表,文化則是其內容。』『研究歷史,所最應注意者,乃為此歷史背後所蘊藏而完成之文化。』
南丘 發表於 2010-4-15 12:16 | 顯示全部樓層
現在的人喜歡本末顛倒,修身還做不到,就要治國了,結果是,越治越亂,汗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