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79|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衛靈公篇第2章】『多學而識』與『一以...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6-25 1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衛靈公篇第2章】『多學而識』與『一以貫之』有何區別?

15·2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音zhì)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這裏的『以』字,指以為。『識』字,讀四聲,指記住。『一以貫之』,也就是『以一貫之』,用一個基本的道貫通所有的事理。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賜(子貢之名)呀!你以為我是多多地學習而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呀!難道不對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的道把所學的萬事萬物之理貫通起來的。』

『多學而識』與『一以貫之』有何區別呢?孔子博學多才,弟子們因之而懷疑老師是『多學而識』的人,故孔子以此問子貢,並藉機告訴他,自己的學問來自於掌握要領,『一以貫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多學而識,正是他所反對的學而不思,靠機械性記憶死記硬背的方法。一以貫之,則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思考才能達到,是他所提倡的學思結合的正確方法。

博學是孔子所肯定的。但是,如果不能學思結合,便無法掌握要領,做到一以貫之,所學只能是博而缺乏條理系統,是一堆雜亂無章的零散的知識。學習,只圖量多不足取,掌握其要領,領會其精神,靠理解基礎上的記憶,用一個中心思想把各種知識貫穿在一起,形成為一個有機的體系,實現量多而質優,才是最可寶貴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聯繫孔子對曾參說的『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裏仁】),可知貫通孔子學說體系的這個『一』,就是以『忠』和『恕』為道德實踐基本點的仁愛之道。

附:

【原文】

15·2 子曰:『賜也,女以①予為多學而識②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③。』

【注釋】

:以為。②(音zhì至):記住。③一以貫之:即『以一貫之』,用一個基本的道貫通所有的事理。

【譯文】

孔子說:『賜(子貢之名)呀!你以為我是多多地學習而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呀!難道不對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的道把所學的萬事萬物之理貫通起來的。』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3-28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衛靈公】此章所示,實為孔門治學心法之要義。夫子以"多學而識"與"一以貫之"對舉,非謂博學之非,乃警學人勿滯於記誦之末。朱子【集注】謂:"貫,通也。雖博學而有一理以貫通之。"此解最得聖意。

考"一以貫之"之旨,當參【裏仁】篇"吾道一以貫之"章。曾子以"忠恕"解之,正顯儒家"理一分殊"之妙。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指出:"孔子之學,重在由多見多聞而上升至一貫。"此即【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之次第。

今人治學,每陷二弊:或如子貢初疑,以聖學為記誦之末;或妄言"一貫",未博先求約。王陽明【傳習錄】嘗誡:"學者既知致良知,又何用講求?但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正可與此章相發明。

要之,夫子教學者當如織網,縱經橫緯,必得綱目分明。多學乃橫攝之功,一貫為縱貫之體。無橫攝則空疏,無縱貫則支離。此章微意,正在破除記問之學,指點由博返約之途。學者當於此細參,方不負聖人垂訓之深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