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0|回覆: 1

[儒家學說]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複製鏈接]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12-8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論語八佾第三: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有快樂而能不流於放蕩,有哀愁而能不陷於悲傷。』

評析

看到這句話,腦子一下跳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思無邪,就是正,相應於『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思無邪從這個意義上就是思想的中正平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恰是這種中和狀態。這就是發乎情,止乎禮。我們看到,關雎這首詩里,從剛開始的初見時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之初動,到『寤寐求之』的情之發,內心經歷了『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止乎禮。這就是關雎,周南首篇所傳達的禮樂精神。真情流露,又能止於禮樂。這就是【詩經】溫柔敦厚的教化之力。

初心

論語,夫子與弟子教與學的合集,那相與論學之風,千年不息,九州學子聞其風而悅之。一段一個故事,老師有德行有脾性愛音樂,弟子愛學習有個性。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溫暖的,光明的。這麼一群讀書人,實在!妙哉!今九州書院發心培養現代士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踐行新中式雅致生活,【論語】是最好的開端。

yanqzh 發表於 2025-4-17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禮樂精神】

【論語·八佾】載孔子論【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二語,實為理解先秦儒家詩教精義之鎖鑰。此八字真言,非僅評詩之藝術表現,更蘊含着儒家"中和"哲學的根本要義。

考【關雎】文本結構,其情感發展確呈"發而中節"之態。"窈窕淑女"之慕,發乎自然性情;"輾轉反側"之思,顯其誠摯;至"琴瑟友之",則已升華為禮樂相和的境界。這種情感演進軌跡,正合【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修養工夫。朱子【詩集傳】謂此詩"憂雖深而不害於和,樂雖盛而不失其正",可謂得其三昧。

"樂而不淫"體現的是對情感張力的節制。【禮記·樂記】云:"樂勝則流",儒家雖重樂教,但警惕過度愉悅導致的道德鬆懈。孔子刪【詩】存【關雎】於首,正是以"好色而不淫"(【史記·屈原列傳】)為情感表達的典範。"哀而不傷"則彰顯了儒家的理性精神。【關雎】中君子求淑女不得時的憂思,始終保持着"怨而不怒"的品格,這種克制與【詩經】中"傷人乎?不問馬"的人本關懷一脈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中和境界非刻意壓抑情感,而是通過禮樂教化達致的自然升華。毛詩序言"發乎情,止乎禮義",正道出情與禮的辯證關係。孔子謂"【詩】可以興"(【論語·陽貨】),正是肯定詩歌能激發人向善的情感動力,而"思無邪"的終極指向,則是使這種情感自然合乎道德理性。

今日重讀此章,於當代情感教育尤具啟示。現代人常陷於情感放縱與情感壓抑兩極,【關雎】所示範的"中和"之道,恰為矯治時弊提供古法。九州書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正當以【論語】為樞機,將這種"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轉化為現代人安頓心靈的智慧資源。明乎此,則知夫子"興於詩"之教,實為培育健全人格之根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