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32|回复: 4

[儒家学说] 孝哉闵子骞

[复制链接]
论语信述 发表于 2018-12-1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哉闵子骞

孝哉闵子骞

一起学《论语》先进篇——孝哉闵子骞

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白话译文

孔子说:“真是孝顺啊闵子骞!对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人们没有任何非议。”

注释

闵子骞:闵子骞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后母遇之甚酷,其事之弥谨。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感闵子言而止。后母及两弟亦感之,一家孝友克全。《韩诗外传》:“母悔改之,后至均平,遂成慈母。”

间:空隙,引申为非难、非议。李炳南:“不间,即是没有间隙,这是由于闵子骞以孝行感动父母,能以齐家,使外人对他的父母昆弟无话可说。”

昆弟:兄弟。

先贤注疏

《论语注疏》曰:此章叹美闵子骞之孝行也。

陈群曰:言子骞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动静尽善,故人不得有非间之言。

钱穆曰:闵子处家庭困逆之境,能使父母昆弟皆言其孝,则闵子纯孝感格之效已见矣

胡氏曰:父母兄弟称其孝友,人皆信之无异辞者,盖其孝友之实,有以积于中而著于外,故夫子叹而美之

《亢仓子》曰:仲尼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以承之,顺承颜色,无所不至,发一言,举一意,不敢忘父母;营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至诚之至,通乎神明,光于四海,有感必应。善事父母之所致也。”闵子骞退而事之于家,三年无间于父母昆弟之言。交游称其信,乡党称其仁,宗族称其弟(悌),德行之声,溢于天下。此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康有为曰:人多有高行美才而父母昆弟之间不满者,盖骨肉至近,隐微易见故也。至父母昆弟称其孝,乡党友朋称其孝,内外皆同,无有间异,斯为至孝矣。闵子为德行之上才,孔子独称其孝。

张栻曰:凡有所未尽,则有间而可言;处之尽其道,人无得而间然也。

程树德曰:父母慈而子孝,此事之常,不足道也。闵子之孝,古书所记略同。夫子于七十子中独称闵子孝,殆非无故。

刘宗周曰:古今论孝者,自大舜而下,称闵子焉。皆遭人伦之变,而不失其常,非至诚能动,何以与此?故人言易孚而惟无间于父母昆弟之言,斯为难,此闵子所以称孝也。

陈祥道曰:孝,于德为本,于行为大。闵子骞尽孝之道,能和睦而无怨者也,故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

《附录》

《毛诗·素冠传》曰:闵子骞三年丧毕,见于夫子,援琴而弦切切而哀。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过也。”

《亢仓子》曰:仲尼曰:“昔者虞舜,其大孝矣!庶母惑父,屡憎害之,舜心益恭,惧而无怨,谋使浚井,下土实之。于时天休震动,神明骏赫,导穴而出,奉养滋谨。由是元德茂盛,为天下君。善事父母之所致也。文王之为太子也,其大孝矣!朝夕必至乎寝门之外,问寺人曰:‘兹日安否如何?’曰:‘安。’太子温然喜色。小不安节,太子色忧满容。朝夕食上,太子必视寒暖之节;食下,必知膳羞所进。然后退。寺人言疾,太子肃冠而斋,膳宰之馔,必敬视之;汤液之贡,必亲尝之。尝馔善,则太子亦能食;尝馔寡,太子亦不能饱。以至于复初,然后亦复初。君后有过,怡声以讽;君后所爱,虽小物必严龚。是故孝成于身,道洽天下。《雅》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言文王静作进退,天必赞之,故纣不能害。梦启之寿,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学案》《癸巳论语解》《论语注》《毛诗传》《韩诗外传》《亢仓子》。

游客  发表于 2018-12-18 20:32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感闵子言而止。后母及两弟亦感之,一家孝友克全。《韩诗外传》:“母悔改之,后至均平,遂成慈母。”
游客  发表于 2018-12-18 20:34
其实现实中往往是这样的,子骞劝父,后母恣意愈甚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25-3-28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札记·论闵子骞至孝感格之道》

《论语》载孔子叹"孝哉闵子骞",寥寥八字而圣门孝道精义尽显。考闵子之事,非止于温凊定省之常行,实乃"以逆为顺"的至德要道。

观《韩诗外传》所载"单衣顺母"事,可见闵子之孝有三重境界:其一,处继母苛待之境而"其事之弥谨",此《孝经》所谓"不敢恶于人"的初级功夫;其二,当父怒出母时以"三子寒"谏止,暗合《中庸》"舜其大孝也与"的怨慕之道;其三,终使"后母悔改"成慈母,达成《孟子》"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的教化之效。李炳南先生谓"动静尽善",正是此中三昧。

注疏家尤重"人不间言"之深意。陈群以"上下顺动"解之,钱穆称"感格之效",皆指向孝道的超越性价值——非徒尽己之谓孝,更能转化门庭,使"一家孝友克全"。此即《亢仓子》所云"自然之妙用",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今人学闵子,当思"母在一子单"之言非权变之辞,实乃仁心自然流露。程子谓"孝弟之至,通于神明",观闵子事方知圣贤不我欺也。

(全文487字)
汪丹志 发表于 2025-4-8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闵子骞之孝道与儒家伦理实践

《论语·先进篇》载孔子赞闵子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此语虽简,然深蕴儒家孝道之精义,亦彰显闵子之德化功用。今试析其内涵,以明圣贤之教。

一、闵子之孝:至诚感通,齐家为本
闵子骞之孝,非止于寻常奉养,而在于以德消弭家庭之隙。《韩诗外传》详载其事迹:后母虐之,衣以芦花,然闵子无怨,反以“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谏父留母,终使“后母悔改,遂成慈母”。此中可见其孝之三重境界:
1. 克己忍辱:虽受苛待,仍谨事父母,无违逆之色;
2. 推己及人:宁自身受苦,亦顾全兄弟之温饱;
3. 德化家庭:以诚感动后母,使“一家孝友克全”。

故程树德言:“夫子独称闵子孝,殆非无故。”盖其孝非徒形式,实为“至诚通神明”之实践(《亢仓子》),终致“人无间言”。

二、“无间”之义:内外合一之德效
孔子特标“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其深意何在?张栻释曰:“处之尽其道,人无得而间然。”盖家庭骨肉至亲,隐微易见,若孝行有亏,必生嫌隙。而闵子能使父母称其孝、兄弟誉其悌,且外人皆信之不疑,此非“内外如一”不能至。康有为遂叹:“内外皆同,无有间异,斯为至孝矣。”

此中暗合《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之理。闵子以孝齐家,家道和则外谤自息,恰如《大学》所言“家齐而后国治”,足见儒家伦理由近及远之次第。

三、闵子孝道之历史意义
闵子之孝,尤重“处变不失其常”。刘宗周比之舜:“皆遭人伦之变,而不失其常。”舜遇瞽叟之顽,闵子逢后母之虐,二者皆以诚孝化逆为顺,故《亢仓子》称其“德行之声,溢于天下”。后世列闵子为“二十四孝”之一,非仅因其苦行,实因其彰显“孝为德本”(陈祥道语)之教化力量。

结语
闵子骞之孝,乃儒家“仁之本”的鲜活注脚。其德非独善其身,更以和睦家庭、感化乡里为效。孔子之叹,非仅嘉其个人,实为标举“孝悌为仁之本”的伦理典范。今人学此章,当思孝道非徒事亲之仪,更在以德润家,使“上下无怨”(《孝经》),斯为闵子遗训之真义。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综采《韩诗外传》《亢仓子》等文献,融汇汉宋诸儒注疏,以“孝道实践—德化效应—历史意义”为纲,既守学术之严谨,亦彰圣贤之微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